做茶

一直觉得自己没有一件一直在深入的事,好像有不少爱好,都停留在表面,种菜养花大都依赖品种的生命力,和天气的条件;写字和弹吉他只是兴之所致随手摆弄一下;阅读完全出于兴趣和打发时间的双重需要却也没什么输出;写作更是碎碎念,像是在和自己聊天。

有一段时间我决定选择一个事物深入下去,我选择的对象是茶,因为一直在喝,不知不觉已经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不能说有多少精准的识别,却也是从本地的玉露冷后浑,喝到了云南的普洱,喝到了武夷山的金骏眉、正山小种、铁观音、水仙、肉桂,喝到了安徽的猴魁、黄山毛峰。

祖国的大好河山没有一一走遍,各地的茶却也喝了不少,各种品种各种味道滋润和丰富了我的味蕾,人在草木间的感觉借由一杯茶得到体现。渐渐也形成了一种每天必喝茶的习惯,完全符合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

决定深入后,我看了几本茶方面的书,慢慢形成了对茶的起源、发展、变化、种类、工艺等,当信息纷至沓来,茶不仅仅是眼前的一杯绿水,而是整合了历史、地理、人文、市场等方方面面的一个整体。

深入就意味着信息的积累吗?虽然我确实知道了不少关于茶的零零总总,但是总觉得和茶叶还隔着一段不近的距离,明明是天天喝着的东方树叶,却为什么总感觉到遥远?

眼前的这杯茶,到底来自于哪一片山野或田地?是什么样的人在春天将嫩芽摘下?是什么样的人将茶叶加工?杀青要怎么样感觉到到了恰好的程度?发酵是什么原理?在没有理论支撑的久远的岁月里,人们是用什么方式来敏锐地感知一切?

哪一种茶适合什么样的工艺?是仅仅出于传承还是有着改变?添加物怎样和茶共同作用,形成新的风味?

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脑海里浮浮沉沉,茶明明深入嵌入了我的生活,却又似乎相隔千山万水。似乎也不止于茶叶,酒柜上的一瓶酒、厨房里的一味佐料、茶几上的一盘水果,都是离我们又近又远的物件,它们沉默不语,携带着远方的神秘,陪伴在身边。

原以为这是个无解的现代人困境,就是地理位置不再是限制得到某样东西的局限,我们理论上可以拥有自己经济范围能力内的任何地方的产品,只是不再像农业社会,每一件物品都清晰地标记着地域,当我喝着云南普洱时,云南以一个庞大的复杂文化符号显现,而不是我身边的一块清晰的田地。

无意中刷到一个做茶的视频产,一个瘦削头发零乱牙齿发黄的中年男人,以各种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加工工艺,自己动手做茶。打破了我对茶叶的刻板印象,他主打一个万物皆可做茶,看着他用月季花、紫苏、金银花等等当季成长的植物,用做绿茶、红茶的程序来做。

一个活生生的人,活泼泼的,将萎凋、杀青、揉捻、发酵、干燥一一展示,而且用的都是家庭日常所用的器皿,这一切有了落实落地的感觉。

兴致勃勃地跟着学,因为身边确实有月季、紫苏,就生动地长在田间地头,随手可得。按步骤一一做来,鲜叶、萎叶、条索、干燥后的样子,一一呈现出来。

茶叶终于从一个大的概念落实到细小的生活里,让一切有了踏实之感,借由自己的亲手的制作,终于将自己和茶结合了起来,有了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

也许这个时候,我才真正地有了一种深入之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