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嘘,别说话,让我抓住她。”
怎么理解嫌疑犯这个词呢?我特意地在网上查了一下“嫌疑犯”这个词的释义。
百度词条解释“刑事诉讼中有犯罪嫌疑而未经证实的人。”
所以现在,将“标题党嫌疑犯”对号入座,有这个可疑成为但还没有成为标题党的人。可能是过于敏感也过于自恋了点,但是这刚好证明我不想成为这个嫌疑犯。
大家应该都有这种经历。买了一件物品,商家宣传的十分棒,不买的话错过这个好东西了,就会追悔莫及。然后满心欢喜买回家了,用的时候却“天打五雷轰”,发现产品没有“物超所值”,还非常劣质。
我的生活中就有过这样的教训。一次买了个看相十分“美丽”的洗发水,还故意挑了大瓶,准备以后好长时间不买了。
后来不知道是由于它本来就劣质的原因,还是与我的发质相冲,洗完头发后的第二天头皮就巨痒无比。当时我那个后悔啊。但还是硬着头皮用了一段时间。
以至于我后来非得记住这个洗发水的牌子,并且发誓以后再也不买这个牌子的任何东西。
在写这篇文章时,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是否有这个“嫌疑”。就连这篇文的题目也是生怕会有读者误会以为这是一篇好文,点进来阅读却又失望而归。
并不是说感觉自己文章的题目很好,让大家一下子就很想看。只是出于对自己写文的水平实在过于了解,因此怕浪费大家的时间。
以前也看过很多文章,标题吸引人,而内容却不尽如人意,由此就会有些失望,并且不想再看类似的文章了。
前两天写了一篇文,其实是小学生水平,本来的文名写的是《好友记》。然后在发布时改了个名字叫做《我喜欢她》,现在想想可能是因为将文发在了群里,所以大家就看了看,阅读量到17左右。
其实一直的感觉都是“应该会没有什么阅读量”,但是当我在发布的那天晚上再打开简书时,确实被吓了一跳。
当时我就想“完了完了,我写的又不好,人家肯定是看标题才点进来的,结果又特别失望的走了”。“哼,写的什么呀”这肯定是人家的心里活动。
其实是听了与君成悦老师的讲课后,我才注意到这个“标题党”问题,并且深谙其严重性。
像那种“你不知道的…秘密”、“世界上有…人都看的文”、“千万不要做的…事”等等一类的标题,如果确实配不上这个题目,那就千万不要写类似这样的文。但如果真的有一个价值,那就值得配好标题。
就像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分别是三位美国科学家霍尔、罗斯巴什和杨。他们的发现阐释了植物、动物以及人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物节律,使其与地球的旋转保持同步。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大家熬夜的坏处。
看,熬夜谁都知道不好,但人家用真理来证明,并获得了诺贝尔奖。
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要当“标题党嫌疑犯”。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