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的游戏》
文/图七品草民
每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不尽相同,而快乐却是永恒的。
快乐的记忆,总是埋藏在心底。不小心触碰,哪怕是久远的童年,也能钩沉浮涌,慢慢的轮廓鲜明了。
我的童年在农村——广阔的天地,从大街到麦场,从山坡野地到海边盐滩,跟小伙伴结伙成群,无忧无虑的快乐着。上世纪80年代,童年生活简单而快乐,游戏多彩而丰富。虽然没有什么玩具,但是我们玩的更有创造力,更撒野疯狂。火柴枪,弹弓,打“懒老婆”,弓箭,打瓦,打“剋”,捣拐,踢毽子,老鹰捉小鸡……
~~捣拐
踢毽子很多人可能熟悉,而且现在孩子们也经常玩,玩的花样也多了。老鹰捉小鸡,老师带领下也能玩,尤其是幼儿园。然而,“捣拐”却未必能玩。捣拐大多在冬春季节,穿的衣服多,而且鞋子也方便,搬着腿也不至于出汗手滑。
捣拐,简单来说就是一条腿用手搬着,一条腿独立着,蹦跳向前叫阵。对方出人来迎战,既可以用膝盖互相对捣,又可以攀压对方,或者从底下顶翻,也可以借助臂力将膝盖外送追捣,无论如何就是想方设法,让对方倒地或者把腿放下。
搬着一条腿累了咋办?进入阵营,两腿直立歇息。阵营一般就是地上划圈,圈内可以两腿直立,也可以搬腿捣拐,因为要守护营地内宝贝,一个沙包或者石头之类。
对方可以进攻阵营内,我方也可以进攻对方营地,抢夺对方的宝贝,拿回自己阵营算胜利。抢宝贝也不能放下腿,还得搬着腿,弯腰,另一只手去捡起来。这时候最容易被捣倒,一方面对方可以随时搬腿进攻,另一方面又是弯腰重心很容易倾斜。所以捡拾宝贝一定要眼疾手快,果断迅速,要么瞅准对方不在营地,要么就要放弃再瞅时机,另作打算。
捣拐,不仅仅是体力对抗,也是智力游戏。如何吸引对方出阵营,再阻挡他们返回也需要很好地组织对抗,而且还不能被人家偷走了自己的宝贝,不次于两军对垒。
想想挺有意思,有时候对方落败的人员,发现你来偷宝贝,在旁边故意逗着你大笑,然后突然吓唬你,也能让你倒掉败阵下来。
如此游戏,小时候也能玩得不亦乐乎,七八人分两组对阵,争来抢去,蹦跳着捣对,也是大汗淋漓。小时候大家都比较遵循规则,倒地便输,下阵就不能再战,只能一边观战助威。
搬着一条腿都能玩出乐趣,捣拐一般是男孩子的乐趣,而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可能有点不可思议。这游戏估计是推行不开的,以安全为计。既没有晒麦场宽阔的地方,而且在学校玩也会被禁止,毕竟学校也不敢让孩子摔伤、磕碰,何况总有些家长动辄把学校推上被告席。所以这游戏也不再是童年的喜好,现在孩子们大都文文静静的。安静的游戏那时候也有,找几块小石子,在地上随便纵横五条线,画出一个框,三斜四斜小方大棍通天棍,也能玩得不亦乐乎。还有类似“冈”字,一人两个石头,划来推去,就看谁能把对方憋死。
~~打瓦
说起石头,我们小时候还玩过打瓦,挑拣一块方正的石头,远远的把对方的石头打倒了。
捡块方方正正的石头,放在书包里背着上学,估计现在的孩子怎么也想不通。石头也可以玩,这在我们那个年代真不算什么。
课间,每个男孩子手里拎着一块石头,放心绝不是打群架的。女孩子在教室东西方向跳绳,踢毽子,扔毽子。男孩子南北方向,靠近墙和蓖麻中间一溜,打瓦。
地上画两条线,距离差不多5米,北边一条线是站着界限,南边一条线是站瓦的,一溜小石头摆正站齐。手心手背分帮,然后各自出一个人,“锤子剪刀布”决输赢确定先后。赢的一方拿着瓦,站在北边界限上,瞄准了另一条线上站立的瓦,扔出去自己的瓦,击中打倒算赢。
赢了,不过是胜利方在被打到方头上“弹巴”。“弹巴”,拇指按住蜷起的中指,瞄准了脑袋,哈一口气,据说能增加力道,中指瞬间弹出。“弹巴”虽然说当时疼,但是不伤害感情,毕竟能玩在一起也是长久积累的友谊,何况下次输赢还未必是谁呢。
在那自娱自乐的岁月里,打瓦不仅收获友谊,还锻炼了眼力,臂力,柔韧性以及腰肢胳膊协调。我想保龄球与打瓦应该有一定的关系,没有去研究。毕竟,打瓦已经不可能再回来,因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再找这样子的石头,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孩子们除了电脑还有手机,还有各种游戏,都懒得活动,哪里还舍得耗费体力玩着粗陋的游戏呢。
~~打尅
小时候,在农村没有啥玩具,都是自己制作,自己确定规则。有些还不知道是源于哪里的游戏,觉得好玩,也就学来了,例如“打尅”。
尅,挨打的一截短木棍。一截小木棍,十公分左右,两头削尖。打尅或者用木板,削制的象菜刀型;或者一根粗木棍,能手握住。
那时候,特别喜欢去隔壁大姑父家,大姑父是木匠,他那里工具好用且精制,又很喜欢闻木花香味,需要做尅板就去蹭工具用。
打尅玩法很巧妙,不知道是谁设计的,就像打扑克一样,规则是游戏的关键。
在地上画一个“冈”形的框,这个框被我们称之为“窝”。“冈”框里套着小方框,再将“冈”框的四个内角与小方框的四个外角用直线连接,每个空里要写上打几下,相应规则大家都是熟知的。
打尅,要到离“窝”两三米外,挖一个小浅窝,将尅置于窝沿,用尅板敲打尅。这时候敲打力度和方向很关键,要确保使尅落入“窝”内,而且落入不同的空档会有不同的打法。
落入“窝”内左侧区域为“换手”,即用右手打尅使之蹦起,再换左手拿尅板在空中敲打尅。
落入右侧区域为常规打法,即用尅板敲打尅,让它蹦起来,然后用板或者棍将尅敲远。
落入上方区域为“三发”,即可以朝远处用尅板连续打尅三次。落入下方区域为“一发”,则可敲打尅一次。落入正中间为“五发”,即可打尅五次。
如果尅没有落入“窝”里空档处,而是骑压了“锅”线,则为“割裆”。尅板从胯下伸出敲打尅。尅被敲起来,赶紧抽出尅板往远处打尅。
尅并不能如你所愿,或远或近落在“窝”外,那你就需要出去跑一圈,再继续给你机会打了。
如果尅落在“冈”口里,那里是“海”,弯弯曲曲画几条线。尅落在那里就需要“摸鱼”了。先看看尅,站起来闭着眼睛转一圈,然后再盲敲打尅,往远处打。
摸鱼,割裆,换手无非增加挑战性,但不论哪种打法,都要看将尅打出去的距离远近,以此来论输赢。
这种游戏大概就山东地区有玩,这叫做“打茧”或者“打尖”,至于详细玩法估计大差不差,不知道其由来,玩起来倒是过瘾。
~~弹弓
一直有英雄崇拜情结,尤其是神枪手,更让我羡慕不已。
童年快乐的记忆,让人终身健康。
(2020年3月9日 星期二 雾)
七品草民
居青岛,业媒体,爱写作,闲无聊,逛街巷,听民声,且有心,遂录之,辄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