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极简的人生建议?
高赞回答说:人生有两件事尽量少干:一是用自己的嘴干扰别人的生活;
二是用别人的脑子思考自己的人生。
自己的经历、阅历有限,不足以指导别人的人生,
别人的认知再深刻,给出的建议也无法替代自己的感受去生活。
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很难做到周全他人。
管好自己,树立各自的分界线,才是生活的长久之道。
1
不干涉别人的人生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中,谈到自己笔名的由来。
他说自己小时候放牛时,没什么事情做,就爱管闲事,乱说话,
遇到什么事,他总会插上几句,结果时常惹祸。
一回到家,母亲就哭着训诫他,父亲也语重心长的对他说:儿子,你要少说话,管好自己就行。
所以后来开始写作时,他就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莫言,以告诫自己,少说话。
别人的事,你热心的给予关怀和帮助,可能到最后不但帮不上忙,还会给自己增添烦恼。
管住自己,少干涉别人,是一个人做事该有的自觉和清醒。
莫言成名后,曾有读者请教他分享读书方法。
莫言在散文《杂谈读书》里,做出了回应:
1)读书如穿衣吃饭,各有各的方法,我的指导说不定会影响到你们阅读。
2)我的女儿正读初中,我从未指点她的功课,因为时代变化,我的老方法说不定不适合她。
莫言的做法无疑是明智的,他不想别人被自己的老方法影响和束缚。
生活中,有很多人看到别人的处境,都忍不住跨过人与人之间那道分界线,自以为是的指点别人的江山。
别人的苦楚,你不了解;别人的幸福,你未必体会到。
你给出的方法和建议,不见得适合别人正在走的路,你也无法为别人遭遇的失败负责和买单。
少把手伸向别人的生活,管住嘴,少点干扰,多一点理解。
2
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指导
1955年11月,张爱玲来到美国定居后,就去拜访胡适夫妇。
担心自己不善言辞冷场,她就拉了好友炎樱陪伴。
对于张爱玲和炎樱的到访,胡适夫妇给予了很大的热情款待。
拜访过后,炎樱打听出了胡适不如林语堂有名,便告诉张爱玲以后不再去拜访。
张爱玲听了心里很不舒服,第二次去拜访胡适时,就没叫炎樱作陪。
有些人认为自己有阅历和人生经验,就对别人的行事态度嗤之以鼻,
但他们的经验是建立在特定的个人成长环境中的,是不值得借鉴和分享的。
若一味听从别人的意见,就会忘了自己的心声和追求。
《庄子》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有一个屠夫叫屠羊说,在楚昭王逃亡的时候,他帮楚昭王解决了很多问题。
后来楚昭王复国,要给他一个官职。
屠羊说坚决不接受,楚昭王很不解,就对他好言相劝,当官不比屠夫地位显赫多了。
屠羊说却说:自己没什么真才实学,对政事一无所知,只想守着羊肉摊,安稳度日。
活在别人的嘴里,用别人的认知来走自己的路,终归会是荆棘塞途。
这样说不是对别人的指点全盘否定,但过度接纳旁人的建议,
注定弊大于利,要知道,用别人的脚走不出自己的广阔天地。
一个智慧的人懂得,不轻易接受别人指导,遵从自己的内心,结合实际情侣再行定夺,以示周全。
3
允许别人是别人,允许自己是自己
在节目《十三邀》中,许知远采访刘擎教授,年岁长了一些后,你的想法会是什么变化?
教授说:以前会觉得这人怎么会这样,那个人怎么会那样。
年纪大一些开始觉得,人生有百态,一定要能够接受别人有不同的三观及其衍生出来的思考方式。
是啊,人生不止一种活法,出路有很多。
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不是非要按某个标准和原则限定别人的三观和生活方式。
哈佛校长劳伦斯·巴科在大一的时候,遇到室友艾伦,两人性格迥异,一见面就看对方不顺眼。
两人常因琐事吵架,巴科一度认为两人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好朋友,
直到相处久了,他才意识到曾经的争执,大多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导致。
后来,再发现艾伦与自己观点不合时,也能放平心态尊重对方。
两人自此成为要好的朋友。
当我们经历的越多,看得越远时,就越会发现人生这张试卷不存在什么标准答案,
每个人都尽其所能的在自己的人生考卷上答题,
不要被别人的标准限制自己的思维和行动,也不要用自己的尺度去衡量他人的抉择。
最清醒的活法是让别人成为别人,让自己成为自己。
有句话说的好:人生这场旅行,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同一个地方。
循着别人的路线到达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同样,自己的目的地也未必是别人最终想去的。
不干涉别人的人生,也不轻易接受别人的指导,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尊重别人,成全自己,让自己以更独立的姿态经营生活,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