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热门的电影一定有其热门的道理,不怎么不关注中国电影的我,终于在出差晚归的航班上决定,回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这部街头巷尾热议的电影。
坐在电影院里,不止一次泪目。
电影里有一个情节,一个得了慢粒白血病的老奶奶说因为治病,开始吃四万元一瓶的原版药,把房子吃没了,把家人拖垮了,她恳请警察不要抓走私药品的程勇时声泪俱下:“你把他抓了,我们就没法活了,谁家还没个病人呢?你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不得病?”
2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早逝的父亲,患的是肝癌,幼小的自己,忽然开始懂事。
好在那时有医保,父亲作为中科院编制的科研专家,所有药品都可以报销,即便如此,作为病人家属,还是深深体会到什么叫有心无力,什么叫生不如死。
父亲临终的时候没有留下只字片语,肝癌晚期病人为了止痛,常常用大量麻醉剂,所以始终处于昏迷中,不过据母亲告诉我,在清醒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担心过经济问题,他的药费,科研所(父亲的单位)给予全额报销。
那是改革开放前,但现在越来越多的药被划入自费范围,大家明显感受到生病不起。
就在今年初,女儿感冒导致鼻窦炎,医生开出各种五花八门的检查(X光,CT等),药也以进口为主,一次门诊就花了一千多,女儿事后懂事地对我说:“爸爸,我现在知道了,生病最花钱了,以后我一定少生病。”
3
据说,电影中程勇的原型确有其人,来自无锡,叫陆勇,而且他本身就是白血病人。
1968 年出生的陆勇是一位企业家,2002 年他被医院诊断患上"慢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移植需要配型,只能先吃药,稳定病情。那时瑞士格列卫(即电影中的“格列宁”)临床效果好,但十分昂贵,一年光吃该药花费就要近 30 万元。
2004 年,陆勇意外获悉印度有仿制格列卫,如果吃这种药,一个月仅 4000 元左右,后面的故事一如电影情节:陆勇以"销售假药罪"被捕,好在当时有一千多名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此事经媒体曝光后引起很大反响,最终检察机关撤回了对陆勇的起诉。
因为这部电影大火,最近记者找到并采访了他,他如实告诉记者,尽管现在格列宁便宜到1000元一瓶,但他还是吃印度药,因为更便宜。
身为企业家尚且吃不起原版药,何况普通百姓。
4
这个世界上的绝症,不止白血病一种;能帮助人延缓生命的癌症特效药,也绝不仅仅格列宁一种。
而所有这些癌症特效药的研制,都需要巨大投入,医药公司将这些费用最后摊入销售价格,本无可厚非。没有投入,或者说研制新药亏本,谁还有积极性研发?没有了原创药,何来仿制药?
只是药品是个特殊的行业,第一、事关人命;第二、进入门槛奇高,鲜有竞争者。
而第二个因素,恰恰让医药业成为事实上的不充分竞争市场,这让创新者实际上变成了市场垄断者,有了无限定价的自由,很多医药公司,自然将新药投资回收期定得尽可能短,导致药价昂贵。(详见电影结尾时的彩蛋。)
所有生命本应平等,但残酷的现实是,新药往往由先进发达国家研发出来,其高工资,高人工成本决定了研发费用一定高过发展中/欠发达经济体同等研发费用,这意味着:永远别指望发展中国家普罗大众能用得起西方新研发药。
但印度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那就是:利用整个国家的市场和谈判力,迫使国际药业巨头调整在印度的售价,或者干脆对某些西方新药不授以本国专利,走仿制的道路,造福本国百姓。
5
电影的结尾,当程勇被押上囚车,缓缓驶过两边送行的白血病人群;当车驶过,人群自发地徐徐摘下白口罩(看过电影的你一定懂),那种眼神,让人一辈子忘不了。
唯有此时,凡人如程勇,才真正体会到“神”的感觉。
也唯有此时,他在众人眼中,变成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