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期一直在研究如何写出好故事,但看书百遍,不如动手一遍。
恰逢周末,还是得提起笔杆做做笔录。
一、 写作之前(必要了解的观念)
1. 创作的目标——什么样的故事算得上是一个好故事?
答:时刻吸引人关注、真实、让人产生代入感
2. 创作内容的本质——当我们横切一个故事,里面到底有什么?
答:故事的本质是主人公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后产生的内在变化,这种变化的过程及结果才是故事,也就是没有变化不成故事,流水账式的文章只是记录而已。
3. 创作的原则——人们为什么需要故事?
答:故事是经验的代言人。而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我们的大脑也进行了一定的进化升级,它要学习更多的经验,不仅仅为了生存,更要生活得丰富多彩,所以它本能地驱动我们去读一个好故事。
当我们看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通过观察人物外在经历的、推动的情节,意识到了他们的内在变化与思考,而这种变化与思考才是大脑可习得的经验。
而大脑本身吸收经验的机制是通过观察到的具体事件,自行总结得出的经验才会令他兴奋,与之相反的,苦口婆心的念叨只会令大脑神游物外,所以,人生教导条例手册再有道理再丰富也远没有一个故事能打动人。
创作的秘密:一个主题、找到主人公,并为他设置了一系列反映他的经历和变化的故事情节。
一个主题,以“爱”为例:主题不应该是泛泛而谈的爱,而应该是你想要表达的关于爱的某个特定意义。”例如,爱是愉悦的、爱是徒增苦恼的、爱是无聊,是空虚、爱是世间唯一的真理……。
二、 写作之时(实用的创作技巧)
1. 第一页应该包含什么?
答:主人公是谁?主角越早出现越好。
2. 时刻牢记突出焦点
答:焦点是什么?焦点是由主人公的内在问题、主题、情节这三要素共同构成。焦点能够告诉读者故事的主题,他们可以讨论故事,预测故事,预测对读者是很重要的参与,他们能看到未来的可能,但也并不能确定,而这正是大脑喜欢做的事情。
3. 展示,不要讲述
英国作家伊夫林·沃所说:“所有文学作品都隐含着道德准则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很多经典的小故事经过不同人的诠释,能发掘出很多的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隐含的道理会刺激大脑去思考、提炼、推理其间的道理,这也是大脑喜欢干的事情之一。
4. 如何令读者自我代入
情感表达,能引起共鸣!其方法就是每件事情发生时,让读者知道主人公内心深处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什么反应。而我们有以下三种方法来表达这种内心深处的反应:通过外在表现,通过读者直觉,通过主人公的内在想法。
5. 如何利用肢体语言才是正确的
好的故事应该展示而不是告诉。人们丰富的肢体语言则会向大脑隐蔽地透漏许多关键细节,这往往是大脑最乐于捕捉的部分。
但是我们经常会犯一个错误,是向读者展示大脑已知的东西,例如我们描绘某个人很伤心,就不需要来写他痛哭流涕,你可以写他颤抖、抖动或者他的一个习惯性反应。
所以好的做法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给读者以暗示,让他能领会到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当你安排这个事发生或不发生后,读者就有会心一笑或竟然如此的感觉。
6. 切勿主观评论
作者应牢记自己的职责,不应在故事里发出自己的声音。
7. 两个目标(内在目标和外在目标)
当我们创作一个故事,我们的主人公会有一个外在目标,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依他本人的具体情况(生活经验、性格、智力等因素),对外在目标采取合理的追逐行动。
外在目标又服从于人物的内心问题——内在问题往往引发主人公对外在目标的渴望,这就是内外两条线索联接的地方。
8. 有关细节
细节对故事异常重要,细节的缺失往往令故事无法以精准的画面投射进读者脑海。
9. 利用悬念制造冲突
在脑神经科学领域,经由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究显示:强烈的社会排斥感激活的大脑区域和生理痛苦激活的区域一致。
大脑表明的观点是:冲突带来痛苦。
而鉴于大脑对冲突的激烈反应,文学作品要做的就是抓住冲突并利用它们制造悬念。
冲突类型:外部层面冲突、内部层面冲突、线冲突、自我冲突、根本冲突和辅助冲突。
10. 为了最后的“大揭秘”,请不要吝啬提示
11. 如果……那么……所以……的逻辑
12.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对你的人物说
13. 关于铺垫与呼应的必要规则
14. 次要情节:让故事复杂丰满的方法
三、 写作之后(接受反馈及改稿)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相信你在或者恍然大悟,或者茅塞顿开之后,原来那个写故事的冲动终于找到了洪荒之力迸发的出路,动笔吧,下一个莫言或许就是你。”这个结语非常赞,有激发人行动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