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到中秋偏皎洁。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甜蜜的、失意的回忆,萦绕在心头,在中秋夜发酵,涌现无限诗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中秋时节,天上月圆,人间团圆。《红楼梦》第七十六回,贾母看时,宝钗姊妹二人不在座内,知他家去“圆月”。此处的圆为动词,使圆满之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代诗人张九龄以简短的诗句,告诉人们,天上那轮明月,让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豪迈的苏轼,面对中秋月,也有柔情的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光流逝,朝代更迭,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八月十五,时届三秋之中,故谓中秋。每年此时,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历史的长河里,多少游子,曾邀明月,诉说离情?正如唐代诗人王建在诗中所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无尽的秋思,落入人间,化成诗人笔端的诗句,流传千年。
张若虚在诗中感慨: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间的思念,虽各有不同,却一样的刻骨铭心。中秋月最是无私,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中秋时节,气候微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早晚凉爽宜人,午后余温尚存。人们喜欢中秋月,上天也格外垂怜:不惟人间惜此月,天亦有意于中秋。
祭月和赏月的习俗,起源于周代。关于中秋赏月与美味月饼,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据说,上古时期,少年英雄后羿与绝代佳人嫦娥,在月桂树下相遇,有缘相识,两心相许。书中记载: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姮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后羿前往昆仑山访友求道,向西王母求来一包长生不老的仙药,但他一直不忍心让妻子独留人间,一直未曾服用仙药,而是让嫦娥保管。后来,后羿因除六害、射掉九个太阳,闻名天下。于是,天下的英雄志士慕名而来,向他拜师学艺。
学艺的人中,有一个鱼目混珠的小人,名叫逢蒙。他假以学艺之名,实则为偷长生不老的仙药。一天,逢蒙手持利剑闯入后羿的内宅,威胁嫦娥,让她交出仙药。无力反抗的嫦娥,为了不让丈夫辛苦得来的仙药落入坏人之手,只得一口吞下仙药。
服下仙药的嫦娥,翩然而去,她因为思念丈夫,最后选择了离人间最近的月宫居住,被称为
月宫仙子,也称嫦娥仙子。思念妻子的后羿,在自家花园摆上她爱吃的水果点心,祭拜月宫,遥寄相思。月宫女神常羲为后裔感动,于是下令每年的每年中秋月圆之夜,后裔可以和嫦娥在月桂树之下相会。
另外一种说法,月宫中的嫦娥,万分孤独、寂寞。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正是嫦娥的心境。思念丈夫的嫦娥,特地嘱咐他,月圆时分,和面做成月亮一样的圆饼,将其放在他们家正屋的西北方向,然后呼唤她的名字,三更时分她就能根据声音的指引回到家。
中秋夜,后羿果然看到嫦娥从月宫中翩跹飞来,夫妻团聚。后来,民间百姓因为感念后裔和嫦娥,为了纪念嫦娥,为了让她庇佑百姓,每年的中秋都会以月饼祭拜。
还有一种说法,月饼的叫法来自于杨贵妃。唐玄宗和杨贵妃在中秋夜一边赏月,一边品尝胡饼。胡饼的名字不够文雅,玄宗皇上有些嫌弃,于是,杨贵妃略有所搜,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字开始流传开来。
唐朝的人们,开始有中秋品尝月饼的习俗。到了宋朝,吃月饼和中秋赏月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仪式。中秋桂花分外香,月到此时格外圆。宋代的人们,最是风雅。对于他们来说,中秋夜,共邀明月、同赏桂花、相约观潮,一起赏灯。有人奏乐,有人赋诗,中秋赏月的氛围,宋朝时最浓。
唐代流行赏月赋诗,宋朝则让中秋更加多元化。到了明清,无论是皇宫还是民间,拜月、赏月活动的规模日益强大。曾经祭月、拜月的古迹,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无声诉说那些美丽的过往: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意气风发的皮日休,在高中进士的第二年中秋,东游时赏桂望月,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道: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因皮日休的出生年月不详,我们只能推算当时的他,年届而立。春风得意的他,对自然万物充满怜惜之情。
枝头飘落的桂花花瓣,仿佛从月宫中飞来。捡起殿前的落花,花瓣上的湿润的露珠,晶莹剔透。天上发生了什么事?无从猜测,大概是月宫中的嫦娥,折下月桂树的枝条,洒落民间。
唐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蟾宫折桂用来比喻考中进士。蟾宫折桂的皮日休,在中秋时节,心中的喜悦与轻松,跃然纸上。
四十六岁的白居易,因为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浔阳居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名扬天下的诗句便是写于此时。
以往的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白居易流连曲江池畔,杏园风景优美,赏月刚好。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如今,人在荒僻的江州,在湓浦水边望月,怀念家乡,思念好友。如今,他与元稹天各一方,两个才子,怅然若失,失落之情,自然流露于笔端: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中秋月最为善解人意,让团圆的人更开心,让失意的人更温暖。四十岁的苏轼,与三十八岁的弟弟子由,分别七年后在徐州共度中秋。当时,苏轼从京城启程前往徐州任知州一职,弟弟苏辙与其同行,苏辙在徐州逗留了一百余日,这是他们人生中难得的一段好时光。
中秋夜,苏轼和弟弟子由,一起泛舟赏月,天上、人间美景尽收眼底: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夜微寒,月正圆。月光皎洁,苏轼不由得感叹: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如此良辰美景,却不能长久,短暂的团聚之后,是更长久的离别。中秋过后,苏辙要去南都任职,一向沉稳的子由,在诗中感慨: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月升月落,不会为任何人停留。在子由看来,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离愁始终在他心里,挥之不去。
最为遗憾是离别,兄弟情深的苏轼和子由,偏偏总是相隔两地。有时候,思念是一味催化剂,苏轼和弟弟子由,因为彼此思念,写了很多有名的诗句,名扬天下的水调歌头便是其中之一。
生离死别,是人间最伤感的话题。生离尚有归期,死别却已成绝唱。二十三岁的纳兰,在妻子卢氏去世后,悲痛欲绝。中秋月下,纳兰难掩对妻子的思念,深情的才子,不禁疑问: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风景很美,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可他哪有心情欣赏?他笔下的文字,让人潸然泪下:愁中看、好天良夜,知道尽成悲咽。只影而今,那堪重对,旧时明月。
豪迈的辛弃疾,也有柔情的时刻。他在《满江红·中秋寄远》一词中写道: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字里行间,满是离愁别绪。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被贬黄州的苏轼,落寞悲苦,他在信中跟弟弟子由倾诉: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中秋之夜,风吹树枝,沙沙的响声,响彻回廊。
不知不觉中,他的两鬓,悄然长出白发。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在弟弟子由面前,苏轼内心的脆弱与迷茫,一览无余: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人间俯仰,悲欢何限?团圆如故。写几段文字,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