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真有免费的晚餐吗?】
~~~~~闲话旅游购物
每个跟团出行的人,旅游购物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里所指是旅行线路中安排的购物点,陌生而熟悉的话题。趁着一次跟团旅游,东拉西扯地闲聊几句。
这种购物点,从国内的长途线延长到短途线,包括一日游,二日游,也已波及到国外的线路。这种附加条件的旅游产品,已渐渐成为一种常态。
这种购物点的产生,是一种旅游的衍生物。当旅游的竞争,在价格一而再地往下刺探底线的时候,旅行社为了保证合理的盈利点,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来降低费用的支出,比如导游工资的支出,车辆租赁费用,食宿费用支出,以及门票等费用的支出。但在自身无法分解各种费用的时候,那只能通过转移财务风险来达到这样的目的。
而这时,一种衍生物在窥视着旅行社的困境,在暗自偷笑着,他在等待时机。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旅行社必须在关闭转行和寻找合作作出选择,而关闭转行又将面临各种财务问题,于是自然而然寻找合作成了他唯一的出路,在困境中越陷越深,任何人都会抓住最后的一根稻草,于是一直窥视着的衍生物购物点便成了他所需要的,购物点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旅行社的困惑。购物点,是零售店的一种变形,或者可以说是畸形儿,这种事物的产生,以依附于特定产业而产生,并以特定对象从事特定产品的直接销售店铺。当旅行社一旦发出需求的讯号,这无孔不入的衍生物就好像蚂蝗一样一下子就吸附到了旅行社上来。他以支付一定费用的方式(包括补贴导游和司机,食宿费用,甚至赠送游客一定礼品等)诱惑着,在旅行社解决法律上的障碍后,并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样的条件。于是,旅行社便开始推出各种有附加条件的低价旅行线路,附加条件就是游客要接受特定的购物点。每个人都希望得到更多的东西,并付出更小的代价。游客们,对于低廉商品有种本能的需求,在对附加条件进行一定的判定后,认为付出和得到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后,便与旅行社达成协议,这便完成了购物点~旅行社~游客三个主体间利益交换的前阶段基础工作。
那至于后阶段利益交换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游客到达购物点才实施。
导游按照协议条款开始带队旅游,司机按照合同约定确保按时产安全到达每一个点位。而游客则按照协议开始选择的旅行,他知道目的地,但他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比如吃什么午餐,到哪里住宿,景点是否好看,路上会不会堵等等,对于购物点一般也不予理会,都自以为自己不会盲目消费的,这也是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有这样的心理暗示了。
导游一般在购物点有一定的提成,这是购物点开始在销售以前就暗示的潜规则,根据线路不同和产品不同而达成的提成也不一样的。于是,从一开始导游会在景点线路介绍时,会装作不刻意提及到,而新闻不时出现的负面影响,从政策层面和行业规则也对导游也作了更多规范,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本地导游对购物点持着比较温和的态度,只是要求游客配合工作,重在参与,到购物点也只是为完成约定工作任务而已,不作硬性规定。这样情况下,导游在这个过程也就起到了带路的作用,而购物点给予导游的提成和司机个人适当的补贴还是维持着,他需要这样机制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常态化运作。
购物点,现在主要的推销方式都是采用集中式的快速推销法,一般情况必须在50分钟时间以内,由专人讲解,推销,然后促成交易。那主讲的人是关键人物,他需要有良好的口才和推销术,掌握消费心理学和推销节奏,每个点这些方法大都是统一模板的,利用游客在集中促销时容易产生的冲动消费和从众消费心态,达成交易,完成整个的利益交换过程。
在这个过程,购物点是主动实施的一方,游客是被动兼主动接受的对象,而旅行社则是主动后退到背后的旁观者。而这个过程的完成,维系了低价竞争态势下的各方的生存和即得利益。购物点凭借特定的推销,获取高额利润,并支付相关方的利益需求,而旅行社则在不危及其切身利益情况下维系并扩大其市场份额,一部分游客们则获得低价团带来的获得感,而一部分游客在支付了购物费用后也同样获得了旅游之外带来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而我作为其中的游客,这种获得感是什么呢?是免费的晚餐?还是免费赠送的鸡鸭甲鱼?还是低廉的团费?
这种状态下,风景被一再分割,不再作为单纯的目的而存在,甚至成为一种陪衬或诱饵而存在。那么,零碎又简化的风景,对于我又成了什么呢?
时间的计算方式,这时以一种廉价的现金形式展现。
这免费的晚餐,真的是免费吗?
20171119于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