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学校的大比武结束了。
我这次讲述的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自相矛盾》,非常简短,来自于《韩非子·难一》中的寓言故事。
我们知道,寓言故事是通过故事来阐明深刻道理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普遍喜爱的文学样式。
这篇课文,在第1课时中,已经对生字词的书写,以及课文的朗读做了较好的预习工作。
所以这第2节课一开始,就是对这文言课文的朗读进行检测。
孩子们的朗读能力在我看来还是比较强的,再加上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比较到位,一个检测到朗读的孩子都读的比较准确。
这一点,得到了听课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
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在这节课中有两个,一个是明白文章的意思,另一个是明白这个故事的寓意。
明白文章意思的过程,我是这样来进行的:
因为孩子们做了比较充分的预习,我是一句一句地出示文章中的句子,以开火车的形式,一次一次的进行理解,所有的单个的字都说完的时候,再把这一整个句子合起来,进行连贯性的表达。
一直到所有的句子都说完之后,再进行整篇文章意思的表达。
…
下课之后,领导告诉我说,这样一句一句的解决,使得文章失去了整体性。
我想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领导建议说,堂课上,要把具体的问题,分门别类,交给分成小组的学生来完成,这样就体现了新的课改要求。
这一点,我非常认同,课堂上的确需要这样。
…
在明白文章寓意的环节当中,我主要抓住了“其人弗能应也”这句话入手。
结合卖矛与盾的人,前后话语不能达成一致结果的矛盾现象,从而孩子们就明白了,说话不能够夸大事实,不能够言过其实,否则就没有办法收场。
寓意非常浅显明了,这种互相矛盾的行为孩子们也是喜闻乐见的,所以在揭示寓意的过程不费什么时间。
…
因为是文言文,所以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练习。
我用了将近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反馈练习。练习的类型形式多样,题量也偏大,用连一连,选一选,说一说,填一填的样式,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
在没有上课之前,我给同事说我的课件做了30多张图片,也只有10张左右图片的同事们来说,相当不容易接受的。
虽然图片比较多,每张图片上只有一个题,孩子们口头回答起来相当快捷。
在拓展延伸的环节,我呈现了发明家爱迪生的故事,再加上学生日常习作中出现的前后矛盾的病句进行修改,提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使得教学效果再上一个新台阶。
…
因为修改病句,孩子们普遍接触到的是写出正确的句子,而不会用修改符号,更不会说怎么样修改。
所以在最后这个类型的题上耗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下课的时候稍微有点拖沓,至于没能够按时下课,这一点是差强人意的。
因为有老师在听课,孩子们相对来说比较拘谨,按照平时的课堂来说,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但是相对于同头班老师们的课堂来说,孩子们还是比较活跃的。
通过这节课的流程,我越发感受到在语文课上注重读,注重一些重点知识点的反复练习,才是最可行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