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们目瞪口呆之余,慢慢回过味来,原来还有这样的好事,可以抱上这天下最粗的大腿。还是人家钱裕鞠脑瓜灵活反应快啊,难怪人家能白手起家成了江南商界领袖,咱也别傻愣着了,赶紧跟进看能不能也捞些好处。
于是众人也纷纷跪倒,口称也要为国家尽忠,为皇室效力。
能够在商场摸爬滚打混到国家一流富豪的人果然都不是笨蛋,比政界许多读书读傻了的文官强得太多,崇祯很满意他们的态度。
“大家都起身。朕特意将诸位商界翘楚请到此处一会,正是要与大家共商发展振兴我大明经济,让每一个大明子民都能过上好日子,过上富足安定的生活。朕说要重视商业、发展商业,那可是深思熟虑的决策,不是说说而已。大明内阁有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文部,朕既要发展商业,那就要在内阁中新设一个商部,专门规划发展商业。”
崇祯此语一出,在座豪商人人振奋,成立商部,这清楚明白的表明了皇帝重视商业的决心,大明商人的地位真的要大飞跃了呀!
“商部建立后,诸位商界达人有权随时上书商部,为发展商业建言献策,或提出批评意见皆可。”顿了顿,崇祯又道:“发展商业是国家大计,此事将徐徐图之。朕不喜欢冒进,朕有的是时间,慢慢来,不着急。如今却有件当务之急,却是国家的粮食问题。这些年来,由于各地连遭天灾人祸,大明多地粮食产量锐减,数以千万计的人民食不裹腹,朕因之忧心如焚。民以食为天,此事是朕关心的头等大事。今晚之所以诏芝龙、鸿逵两位将军,以及诸位商界翘楚来此,主要便是要缓解国家粮食短缺的问题。”
由于天灾人祸,粮食短缺早就是大明的司空见惯的常态,这个问题如何缓解?众人都心生好奇,人人凝神细听。
“南洋各国气候温暖湿润,没有冬季,一年稻米可三熟,粮食产量十分丰富,朕有意以优厚价格从南洋、东洋诸国进口粮食。今后凡获得海贸特许权的企业,都需要完成粮食进口配额。”
众豪商都是人精,一听之下都不禁暗暗拍案叫绝,都觉得皇帝这个缓解粮食短缺的法子妙。以前由于海贸风险大,所以海商们都不愿意海运粮食这样的相对没那么暴利的货品,但皇帝若在海贸特许权上加一个粮食进口配额,这就能把海商们掐得死死的,让海商们乖乖按皇帝的意思进口粮食,手段实是高明。长年居于深宫的皇帝是如何想出如此老辣的法子的?对了,听闻皇帝迁都南京后天天都要出宫实地体察民情,这接地气的皇帝和整日深居宫中的皇帝就是不一样啊。
崇祯指指钱裕鞠,道:“下来就由朕的皇室财团代表裕鞠负责审核申请海贸特许权企业的实力和信誉,特批海贸特许权。”
钱裕鞠今日是第一次见着崇祯皇帝,这一下子不但被封为皇室财团代表,一听就是皇帝御前听用的红人,绝对属于一步登天。这还没缓过劲来,又立时被委以核发海贸特许权的大权,钱裕鞠深感今天真的大发了,祖坟必然在大冒青烟,脑袋被喜悦冲得有些晕乎,双目也禁不住泪水涟涟。
其他豪商亲眼见证钱裕鞠一飞冲天,那个羡慕嫉妒啊!这真是机遇不等人,一步先,步步先啊。
崇祯叮嘱道:“裕鞠要严格审核批准特许权,莫要辜负朕的信任。而且这特许权要限额,不能批多了,不然一方面国家不好管理,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恶性竞争,影响海贸利润。要知道朕可是有海贸一半利润分红权的,这海贸利润低了,朕可不答应。”
这皇帝口口声声的生意经,怎么跟一个精明的商人没有二致?但在座商人们打心眼儿里喜欢这样的皇帝,把利益说在明处,少了不确定性,让商人们的安全感油然而生。给皇帝一半的海贸利润又如何?只要有丰厚的利润,而且是能得到皇权保护的丰厚利润,商人们并不在乎拿一半利润出来,毕竟利润与成本是有区别的。
郑芝龙从皇宫中出来,脑袋仍有些晕乎乎的,对其四弟郑鸿逵道:“四弟,你对皇上开放海禁怎么看?”
郑鸿逵捻着又浓又密的短须叹道:“弟觉得妙啊,妙不可言,之前弟还担心皇上借了巨量国债,到期无法偿还本息,失信于天下,现在看来全是多虑,皇上原来早已成竹在胸。兄长是清楚海贸利润之丰厚的,皇上把握住这一难得时机,一举将海贸抓在手里,真是妙招啊。”
郑芝龙皱眉道:“只是我郑家每年从海贸中获取利益逾千万两白银,怎能就此放弃?”
郑鸿逵奇怪地看了其兄长一眼,道:“以兄长的眼光,莫非还没看出皇上抓军权的决心和意志?今后国家的正规军队,都要由朝廷供养,将领军官都由朝廷设立的军校培训后宣誓效忠皇帝。海军也不例外,而且以弟观陛下心意,对海军的重视尤胜陆军。兄长既不会回到过去未被招安的海上讨生活的年月,也不会去自立为王,要那每年千万两的收入何用?
郑芝龙冷硬如铁的脸颊微微颤了颤,没再言语。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海上枭雄,他绝不会轻易相信任何人,哪怕那人是九五至尊的皇帝,他决定继续冷静地观望风候,暂时不做任何决定。
文部大臣钱谦益的家仆在午门外已等候多时,接上郑氏兄弟,直奔秦淮河。钱谦益在野期间与郑芝龙关系颇为密切,郑芝龙在南京国子监学习的长子郑森甚至还拜钱谦益为师。现在钱谦益春风得意重新上台,虽贵为南京新朝屈指可数的二品大臣,副国级高官,却也不摆谱,在郑芝龙来到南京觐见皇帝后,立即就替郑芝龙接风洗尘。
虽已入夜,秦淮河上却是热闹非凡,一艘艘烛火通明的船舫浮于岸边或河上,一阵阵丝竹之音欢声笑语荡漾在秦淮河上,微凉的晚风拂面,这人间繁华让人身心舒畅,亦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些年来,因为南京相对于北京更加温暖的气候,更加安全的地理位置,全国各地躲避战乱灾荒的达官贵人、豪绅富户如同约好了一般陆陆续续抵达南京,甚至北京里安全意识强、有远见的达官贵人都有不少到南京置业兴产,迁到了南京,这一切强力促成了南京城一种前所未有的、畸形的繁华富裕。而秦淮河也随之达到了繁盛的顶点,置身其间,哪里寻得到一丝丝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迹象。
郑氏兄弟被引上一艘华丽大船,与其他船舫不同,这船上除了服务的侍者和婢女,看不到一个客人。
郑芝龙、郑鸿逵二人走进船上装饰雅致的舱房,只见钱谦益已经换下官服,换了一身宽大的灰白儒衫,更显其儒雅气质。坐在钱谦益身旁那五短身材、肤色较黑、目光如电的文士模样的人,却是军机处首席大臣史可法。
郑氏兄弟向两个朝廷大佬分别施礼。
钱谦益是内阁大臣,地位显赫之极,而史可法为军机处首席大臣,是身为军中将领的郑氏兄弟的顶头上司,两个大佬都气场强大,但郑氏兄弟都是不卑不亢,郑芝龙沉毅端庄,郑鸿逵轻松随意。
钱谦益起身相迎,笑道:“一官、圣仪无须多礼,今晚在秦淮设宴,专为一官接风洗尘。”
两人寒暄一番,携手落坐。
侍女们端上酒菜,一人身侧还有一美丽的女子在旁侍候斟酒。
钱谦益挥挥手,那四名美女便乖巧的起身出舱,并轻轻带上舱门。
钱谦益注意到郑鸿逵目送美女离开那恋恋不舍的目光,笑道:“老夫与一官经年不见,有许多话要说,有风尘女子在坐总是不大方便。待会酒过三巡,再唤她们进来侍候。”
郑鸿逵咧嘴一笑,道:“甚好甚好,今日我兄弟二人与两位大人相饮秦淮,定然不醉不休。实话告诉二位大人,玄武湖边虽然景美酒佳,但兄弟我在圣上面前每次都不敢放开畅饮,倒是每次都把酒虫给勾出来了。”
四人哈哈大笑,在这一点上,大家都有同感。
共饮数杯后,郑芝龙举杯敬钱谦益,道:“犬子森蒙大人不弃收入门下教导,一官深自感激,敬大人此杯!”
钱谦益道:“大木性情果断、豁达且刚毅,颇有父风,以老夫看人眼光,此子将来前途不可限量,老夫以有此弟子为傲。大木有大志,现今弃文从武,今日老夫陪圣上校阅军校学员,亲眼瞧见了他的飒爽英姿。”
郑森就是原本历史上那个被隆武帝赐姓的郑成功,他现在还未满二十岁,在南京国子监读书,听说皇帝设立军校,招募有功名的读书人从军报国,满怀报国热情的郑森没有丝毫犹豫,也没去向自己的父亲报告商量,便与同学们相约报名,进了军校训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