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善小而不为之”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这句话后用于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能做。这句话值得让世人知道并铭记在心。后世人传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怎样辨别大善和小善呢?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辨别大小,摄小归大”
教材中卫仲达的公案让我们记住:
一、一念不正就是过失。
比如一念害人之心,轻人之心,慢人之心,嫉人之心,起一念就是一过,不需要身口做出来。
二、真正的功德在于心
立志为天下国家善行,虽数量少也是大善。
三、无数个只为自己求一点现世福德的小善加起来,比不上一个“为了法界无量众生,志求无上菩提”的大菩提心所摄持的大善。
就是说假如一个人他的志向都是为天下国家造福,哪怕他起一个念头都是很大的事,他所做的每件事儿所说的每句话的动机都是为天下国家为团体着想,这样的存心行持,他做的善事就怕不多,善力都非常的大,但假如我们行善很多,但都是为了自己或为自己的子孙求福,即使做的很多,善的功德还是很小。所以,善行大小的判断和存心是有关系的。
所以,大善、小善的内容,归纳如下:
第一、善法唯心
常规的思维只发一个善心,没有真正做到,不会有功德。其实不是这样,只要发的是菩提心,心里想要救度无边无际的众生,是有大功德的。
比如我们读“普贤行愿品”时观想、发愿,每个愿没有真正做到,但以发心力可以积累无量的功德。
二、善的大小和心量成正比,心量越大善越大。
做任何善行,有菩提心摄持,就是量等虚空的大善,因为心量极其广大,志在利益一切生命,又是尽未来际地利益,把所有的有情都安置在佛果中。要真正让每一件善行都成为大善,必须花时间精修大乘法的精华-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