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生存链”是指发生心脏骤停时,急救实施者抢救和挽回患者生命的五个重要环节。如果施救者能够按照这五个环节及时实施救护,患者的生命就能够最大限度的得到保证。这五个环节包括:1、尽早识别心脏骤停并呼救;2、尽早进行心肺复苏;3、尽早除颤;4、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5、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其中,前三个环节是院前急救施救者必备的现场救护技能。
那么,这五个环节中是不是有一个环节是最重要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几个案例。
案例1:2017年9月19日晚,海南海口一名男子打羽毛球,没打多久就觉得有点胸闷、气短,便在一旁休息。过了一会,朋友发现他坐在那里低着头一动不动,便过去轻轻摇了他一下,没想到这名男子直挺挺的摔倒地上,手足无措的朋友们虽然也拨打了120,却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等120急救人员赶到时已回天乏力。
案例2:2018-05-27上午,马鞍山市新三馆飞翔乒羽俱乐部内,其中一支参赛队伍的朱某在行走时突然倒地,身上没有伤痕,无论同伴怎么呼喊都没有动静,在场人员随即对他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馆内没有AED),等120到达后实施救助,已经无能为力。
案例3:2017年网上的一个视频显示:在街边的一个食摊,一男子倒地心脏骤停,一位年轻姑娘坚持实施心肺复苏,直到医护人员到达。但是让人惊讶的是,急救人员的急救设备没有下车,而是近似于敷衍的胸外按压,直接抬到担架上,车回医院了。
案例4:2018年8月6日9:25 ,一青年男子倒在上海徐家汇地铁站11号线站厅,伴有抽搐症状。站长马上拨打急救电话,并广播寻找会急救的乘客。9:33,华山医院一护士和一学过急救的乘客先后赶到现场,判断男子心脏骤停,开始实施持续胸外按压。9:35,120急救人员赶到现场,给予手动除颤仪电击除颤,继续按压,过程中男子心跳回复。9:44,男子被转运上救护车,送往龙华医院。然而事后发现该男子处于深度昏迷,怀疑处于脑死亡状态。
案例5:2017年5月2日,加拿大籍男子在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突发心脏骤停,现场心肺复苏和AED电击除颤后,完美康复。
案例6:今年5月7日,某大学一位18岁的大一学生(既往体健,无任何重大疾病病史)在宿舍中无诱因突发全身抽搐后倒地、意识丧失。同学们发现后判断他可能发生了心脏骤停,立即启动急救反应系统,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并取来AED,按提示进行了心肺复苏。AED给予两次电击除颤后急救车小组到达,继续进行心肺复苏。约10分钟后,患者在现场恢复了自主心跳及呼吸,急救车小组立即转运患者,在医院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和心肺复苏后治疗,目前已对刺激有反应,提示恢复良好。
看了以上几个案例,你会有何感想?现在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心脏骤停就在我们身边。然而心脏骤停进行急救的时间窗只有黄金四分钟,每延迟抢救一分钟,成功率下降约10%。这需要每个人、每个机构都积极参与这场拯救生命的运动,打造更高效的生存链,从而挽救更多的生命。
让我们回到案例,逐个进行剖析。案例1中,第一目击者缺乏相应急救知识,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可能10分钟甚至更久才能到达的急救车上。但是心脏骤停发生后,如果现场无人参与施救,等急救车十分钟后(甚至更长)到达,即使高明的急救医生、全力以赴抢救,也几乎不可挽回其生命。案例2,随行人员目击患者倒地,立即识别和启动了应急反应系统,即时采取了心肺复苏,但是由于现场没有AED而致抢救失败。案例三,虽然第一目击者表现完美,但是由于后续生命链的断裂,可能患者也是凶多吉少。案例四,生命链完整,也衔接得很好,但是从时间上来看,这个完美的生命链晚到了几分钟……案例5和6,特别是案例6,是一次成功的心脏骤停抢救经典案例,期间体现了生命链中的每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结合。首先是,患者的同学们作为第一目击者立即识别心脏骤停并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拨打120呼叫急救车前来救援,并且迅速从楼道中取得了AED);其二是各位同学持续的高质量心肺复苏没有中断;其三是立即使用了AED,并且按照提示进行了2次除颤。至此,院前的三个生命链环节做得非常完美而且紧密结合,没有浪费宝贵的时间;第四,基础及高级急救医疗服务也在急救车急救小组迅速赶到后,紧密地与院前急救的三个生命链环节衔接起来;第五,高级生命支持和骤停后治疗也在患者恢复自主循环后转运到了医院急诊病房之后快速实施。
因此可以看出,对于心脏骤停的急救,需要的是一个每个环节都要给力,没有短板,不掉链子的生存链,一个高质量急救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拯救更多生命。所谓高质量急救,就是目击者第一时间参与心肺复苏,急救人员到达后继续就地心肺复苏,监测心律看是否需要尽早除颤,早期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除颤、建立静脉通道、使用药物之后,再进行考虑接下来的转运和到医院后的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及骤停后治疗。
所以我们说,生命链是一个完整的链条,缺一不可。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是又要与其他环节紧密结合方能发挥其最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