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们研究了「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选择。那本周我们来研究另一件人生大事——对待时间。
每当发现时间不够用时,别人就会告诉你「时间管理」大法。可时间就是一个客观的东西,时间不可管理,你能做的是管理自己。
不知你发现没,你去睡觉不是因为自己困了,而是因为睡觉时间到了;你去吃饭不是因为自己饿了,而是因为饭点到了。
最原始的生理欲望,变成了遵守「时间」的例行公事。我们赖以生存的时钟,地位之高你可能没有想过。工业革命中最关键的机器不是蒸汽机,而是……时钟。细思极恐,无意间现代人变成了一种「时间驱动」的生物。
许多「时间管理」的伎俩,只能是在技术层面干预时间的表层,而始终回避了问题深处的根源。我们原本就是因为快而痛苦,可时间管理却教我们如何更快,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榨出更多的时间。
一味求快,一味求多,牺牲的是我们生活的质量。如果你以暴君的方式剥夺时间,时间也会加倍剥夺你。
你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时间对待你的态度。
过快,过慢,都是问题,凡事讲求「中庸」,平衡才应该是你追求的目标。是时候,更新自己的时间视角了。
五种时间视角
第一次感知时间,是初中时期。一个初夏的午后,我在窗下看书,阳光透过窗户,留下一条光带,横跨在我看的书页上。当我在认真看书时,并没有留意。从书中里抬头时,发现光带已经明显挪移了,我看了钟,其实才过了不到半小时。
第一次「看见」时间,看着光带在书页的字里行间挪动。时光流逝的过程很慢,盯住它发现它似乎就静止了,但不注意它,它就会快速地跑动,有点像「123木头人」的游戏。第一次意识到,时间比想象中流动得要更快,那种震撼的观感,让自己从心里更珍惜它。
你怎样对待时间,时间也会怎样对待你。用「认真」的态度玩耍,用「敬重」的态度工作,这不只是对事情的态度,更是对待时间的态度。斯坦福大学的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根据不同人对待时间的态度,提出过五种时间视角:
可以看到,每一种视角都不是完美的,包括经常被提倡的「未来视角」,过度发挥后,也会变成「工作狂」。你要做的是平衡各种视角,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时间视角,尽可能采用那些积极的视角。
在工作上,「未来视角」可以帮助你规划任务,你的工作变得有条不紊,你高效率完成任务。等到回家,如果还沿用这个,就会造成情绪的紧张,老想明天的事情,只会让疲惫的大脑得不到休息。这是切换成「享乐主义」视角,享受回家的闲暇,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此前,我问过「严吾先生」一个问题:
对你来说,怎样算是「美好的一天」?
他放下手里的杯子,挺认真的回话,他想要的就是「生活节奏慢下来」,不再被时间赶着,而是认真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沉浸在其中,忘了时间的存在,这种感觉最为美妙。他的这种视角,是平衡了「享乐主义」和「未来视角」,得到一种舒适的姿态。
朱光潜老先生说过: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脱离生活的学问和事业,在人生中会失去真正的意义。
我从《精进》里的十条建议,挑出最重要的三条:
留意自己的「独享时刻」,并享受它;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的时间。
合理的远期未来
前天《答读者问 | 挤不出时间怎么办》,里面提到「只是去完成任务清单和计划列表,并没有什么用」,人总是会被眼前一些容易完成的事情吸引,总是想让清单上打满勾,为的只是一种内心的满足感。
尝试用「远期未来」标准来挑选你应该完成的事项,可能只有两三件事情,那就完成它们。剩下的「近期未来」事项,有时间就去做,做不了也不足惜。
衡量一个远期未来的一个时间尺度,采铜提出「五年」作为合理长度,李笑来老师提出「七年就是一辈子」。这个长度意味着你可以去思考,有没有可能持续做好一件有价值的事情,甚至把它做到极致。
人们更多喜欢「近期未来」,毕竟它可以让人看到「付出立马就有回报」;相反人们总想回避「远期未来」,因为它需要长期投入,需要矢志不渝的精神,过程如马拉松,漫长艰辛。
远期未来缺乏细节,更多是重视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可行性不高。而近期未来有具体情境,人更容易关注「怎么去做」,有时会为了完成任务,故意挑简单的,回避有挑战性的。
解决「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冲突,《精进》里提供了2招:
1、远期目标,更加具体化、情景化,重视可操作性。
2、提高做「近期未来」事情的门槛,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时间的快与慢
先批判一下我自己,大概从中学起,养成一个不是特别好的习惯:总把时间调快5分钟。我时常需要备用一块表或一个钟,因为手机上的时间总会被同步,没办法调快5分钟。
这种做法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好处,比如考试到最后一秒,突然发现我还有5分钟可以检查试卷;有一次本来晚点以为赶不上高铁,突然发现最后5分钟帮我顺利上了车。但是,它总是会让我有一种时间的紧迫感,偶尔抬头看时间,总会让自己有点焦虑。
在《精进》的序言里,作者提到他母亲的钟坏了,总是慢5分钟。他本来像我一样的人,习惯快5分钟,他回家那时,发现慢5分钟,给了他从未有过的安宁和从容,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时间是可以调慢5分钟的」,就5分钟并没有给他造成什么损失,相反他很享受这种缓慢的节奏感。
生活并不是只有快,或只有慢。让生活变得更有节奏感,也就是「有快有慢」才好。哈佛大学的李欧梵教授在《人文六讲》一书中写道:「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应该有快有慢,而不是一味地和时间竞赛」。
有些事情,解决它们,用的是速战速决:
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常规事务性工作、简单执行的任务、常用商品线上线下购买
有些事情,我们享受它们,用心去体验:
与家人共度闲暇、欣赏艺术、创造性想法的酝酿、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为挑战性任务做准备
在让生活慢下来的同时,争取提高时间使用的深度。尝试去做一件让自己专注的事情,写作、绘画、音乐都行,让自己去沉浸其中,进入「心流」模式。由此《精进》作者采铜提出,一种高质量的休闲方式:
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小结
1、拥有多种时间观,根据场合灵活应用。
2、平衡「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
3、生活「有快有慢」,保持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每日精进
对待时间温和,不走极端,时缓时急,平衡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