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在找时间管理相关的书籍时,眼前出现多次熟悉的字眼——《刻意练习》:复盘得到刘润老师第一季的《5分钟商学院》课,有提到它;拆书帮三级拆书家小丫老师也拆过(讲过)这本书……我属于慢热慢领悟的人,之前听过与看过些关于介绍这本书的文章,都没想去看的“冲动”,翻完几本想看的书后,因为想过多了解这方面就果断去Kindle上看起来。先说看完第一章“有目的的练习”后的一些想法。
I 节选片段(有删减):
家喻户晓的美国外交家、作家、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最痴迷的其实是国际象棋。他同时也是美国第一位国际象棋棋手,曾参加过最早的国际象棋比赛,并在那里广为人知。他下了30年国际象棋,老了的时候,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下棋上。他在欧洲的时候,和当时最著名的棋手下过棋。尽管他曾给大家提过“早睡早起”的建议,但他自己下起国际象棋来,往往下到早上6点,直到太阳升起。而就算这样努力,富兰克林的棋艺仍是中上水平。并非他不聪明,而是在精进棋艺这条路上,他从来没有逼一逼自己,从来没有走出舒适区,也从来没有进行数小时的刻意练习。他就如同一名在30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弹同样一些曲子的钢琴家。这种做法,是使自己停滞不前的“诀窍”,而不是使自己棋艺精进的秘诀。
A1 联系实际:
正如书名《刻意练习》,我们其实去做些有目的的练习,往往事成的效率翻倍。比如前两天我和一位朋友打乒乓,多日未切磋,发现我的“三脚猫功夫”竟赢了他两局。我们就闲着没事分析,我跟他说,我一上来感觉你的握拍姿势不对,要感受到球与乒乓板的接触如同点与面形成抛物线的痕迹一样,或许下局你就能赢我。结果,他真的照我说的去调整,再来一局就被他“杀回”一盘。这只是一次带有目的的练习,而运动员们就是通过大量的研究和比较,渐渐往更高的目标靠近。所以,书中说100年前的马拉松比赛冠军的记录是2小时55分18秒,在当时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比赛”,但今天却可能是刚够参赛的资格;我们人类在不断进化和发展中,通过大量刻意练习,会变得越来越接近目标,有些或许是我们老祖宗觉得都不可能实现的事。
A2 思考与应用:
我想起工作中,在新老交接时,老前辈会对新人说,你要这么做、这么做,这样效率就提高了。多么自然的话啊,如果在当时,你或许会对他产生崇拜之情,也对自己产生怀疑——我咋那么笨?如果你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学生,你一定会乖乖照做,并且反复按他的思路去做,不停练习你会达到预期效果。这是刻意练习或准确说是有目的的练习带来的结果,书里有相关的一些权威研究,所以大致上你的成功是在复制别人的套路,也就是“机械化流程”。
而经验则像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比别人远”,我们在有目的的练习后,会总结、加入自己的想法,再二次或多次创作,那才是自己掌握到的经验。因此,书中说仅靠“有目的的练习还不够”是有道理的,我们还需要结合心理特征、大脑的适应能力等去充分协调、养成独特的核心能力。
下次你遇到前辈或高人跟你指点一二时,请别忘了三思而后行!我们要重复的是经验非机械化流程!
关于【心理特征】、【大脑的适应能力】等我们下回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