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天只可以做一件事,你选择什么?我的答案是“呼吸”;如果可以做两件事呢?我加上喝水。如果是三件呢,那我再加上吃饭。再多些选择的权力,我会依次把上厕所、穿衣、洗澡加进来。
衣食无忧之后,我想出去看看,出门散步呼吸带温度的空气,晒晒太阳,感受两股汗从额头渗出,越过眉骨、眼窝、脸颊在下巴汇合,滴落在地面。
有了放风的自由后,我还想和人唠唠嗑,面对面,看着对方的眼睛,仔细听他说每一句每一字,并说出真心实意的话,唠到激动处,我们手舞足蹈,咿咿呀呀的词语、单词在空中飞,聊累了,拥抱一下然后说再见、回聊啊。
有幸还有选择,我想读一个悬疑故事,看一段历史往事,顺着文字影像旅行一场,跟着主角生一回死N场。再跟着航天飞行器,飙升到万米高空,回看这个淡蓝色的家园,想象我这个小像素移动、长大。等我回到地面了,就找个树杈子,在土地上写写画画,把心情记录下来。
如果给我一栋遮风避雨通水有电的房子,再次给我选择权,只能少量添置的前提下,我想要一个枕头,再添床被褥,夜晚安然去睡,第二天醒来时感谢太阳。
还可以增加更多?请给我一套厨具,包括一个可以加热的锅,一把可以切肉断菜的刀,再来一把勺子。基本生活满足后,请再给给我一套学习桌,我想在那儿读书写作,再给我一个可以投屏的电视,我想看看电影和纪录片。
最后的最后——请原谅我的贪心——再给我一个特约通道吧,可以让我在乎的人找到我,我也可以通过它确认我在乎的人状态的介质。有了这些,我可以骄傲的说——我很满意、我很富足。
如果给我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我再出去走走,去更远的地方,见一见未曾领略的风光,尝一尝厨房之外的食物,听一听陌生人的故事,也给他们讲一讲我为什么在那儿。
如此一来,每天身边都是必需品,目之所及、伸手可触之地全是心愿,不为身外之物所累。工作也不是必须的,如果这一切都免费的话。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至少一半以上的东西是要钱的。
你每天睁眼第一件事是什么?我是看时钟确认是否该起床了。起身后,抓起手机,看看昨晚谁给我发了消息,谁在群聊说了啥,刷一圈下床,做早饭“叮咚”,吃早饭“叮咚”,洗脸擦脸换衣出门去工作。走在路上“叮咚”。
我按照月份选择衣服,很少感受温度、湿度和风速,阳光下“叮咚”——我匆匆走过,要赶在9点前到办公室。树叶变黄落下,气温越来越低,终于今冬第一片雪花飘落了,“叮咚”,我是在手机上得知的这个消息,我去热门新闻下留言讨论,甚至讲起了7年前某个冬天的故事,当我再出门时,那片雪花早消逝了,连痕迹都没留,对我来说它没来过。“叮咚”。
坐在办公桌前,在工作的大池子里哗哗遨游,拿着菲尔普斯马上摘第8金的气派,腰上套着救生圈,在站起来到腿肚子的水里“拼搏”,“叮咚”。
和朋友(或者说网友)天南海北的吹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池子,大多数的时候是自水,偶尔也互相捧场,去对方的池子边上吹吹。“叮咚”吃午饭,看看“奶头乐”节目。“哈哈哈哈哈”被滑稽的桥段逗得大笑,笑点都被提前打上锚点了,不乐就有人咯吱你腋窝。“叮咚”真好笑哈哈哈哈。
“滴”打卡下班,钻进那个遮风避雨的房子里,把眼睛钉在荧光屏上,手机、电视、电脑三屏移动,身体扭成变态的S形、虾形,当眼睛钉不住的时候,揉揉眼睛上床。“明天可得运动一下了,对了,还有学习英文,还有为下周的旅行做攻略,再把之前报了名的线上课听了吧。
健身年卡当月卡用;付费报名的课程够一个本科生学4年;旅游攻略永远停留在机票+酒店的那一步,然后再听别人说某地多么好玩,然后神往;年积蓄不超过月收入,当“工作“被按下暂停按钮时,除了放着光的手机,手无寸铁、身无长物,一点抵抗的气力都没有。很快,手机也暗淡了,充电也是需要钱的。
可怕吗,一步一步接近它,却浑然不知。现在,深呼吸一分钟。回到只有一个选择,“我要呼吸”的那个状态——Less is all.
我需要的其实不多,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