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网上出现了这样一则新闻:在武汉江汉区一新建居民小区,一名装修工人从16楼跌落到3楼平台上,不幸身亡。殡仪馆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准备对遗体进行转运时,在场二三十位业主发出了反对的声音。他们不同意遗体经小区电梯、楼梯和主要干道运送,认为不吉利。最后还是动用了消防队,遗体才得以转移。
事情一经报道,网友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多数人指责业主,网上骂声一片。
可是后来,事情发生了反转。有业主向记者解释,当天持反对意见的业主并非网上所说的二三十位,而是只有两位老人家,且只是不同意遗体转运时穿过他们家,不是不允许遗体经电梯运送。
至此,网友中形成了对立的两派。有人支持业主,表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可能一时间也难以接受。有人指责业主,认为即使是自己家,也应尊重死者,那样做未免不太人道。
要说他们之间谁错了呢?其实都没有错,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电影《落叶归根》里有这样一个情节:赵本山饰演的工人老赵送好友老刘的遗体回乡,在长途汽车上遇到劫匪。因为他的仗义,劫匪将抢来的其他乘客的财物都给了他。可乘客却在拿回自己的东西之后,将老赵和遗体一块逼下了车。
记得当时看到这,我很心寒。且不说老赵为他们保住了财产,死者为大,他们怎么忍心将遗体赶下车。但后来仔细想想,乘客们的行为似乎也情有可原。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别说是死者,和死者相关的一切,大家都很忌讳。不少地方会有这样的风俗:家里要是有人去世了,很长一段时间别人都不能到他们家去。有的地方,人们甚至会避开那些家里有人去世的人。
有人说,那都是迷信。可这迷信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早已深深植根在一些人心中,一时间也难以根除。就拿“鬼”字来说,《说文》对其进行解释,称“人所归为鬼”,即人死后化作了鬼。当我们将死者和可怖的“鬼”联系在一起时,又有几个人能不犹豫呢?特别是在那种突然的情况下。
回到电影《落叶归根》,老赵一直不敢告诉别人他带着的是一具遗体,不正是人们忌讳死者的一种体现吗?
有人说,《落叶归根》是电影,与现实不同。确实,但它的故事也并非完全虚构,而是改编自真人真事。只不过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电影为达到更好的戏剧效果,对故事的矛盾进行了放大。
纵观整件事情的发酵,媒体正好扮演了电影导演的角色,将事情的矛盾放大,以博得更多的关注。甚至在事情更新后,不少媒体还是转发原新闻。对此,有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媒体应该理性报道,而不是在事情发生一段时间后又出现反转。
那这么说来,是指责业主的人错了吗?当然不是。
站在死者的角度上看,采取更方便的方式,尽快将遗体转移到其他地方,这样做并没有什么错,或者应该说是完全正确的。将心比心,如果死者是自己的家人,哪里还会管什么忌讳。
是的,将心比心。
将心比心,站在业主的角度上看,对死者有忌讳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将心比心,站在死者的角度上看,为死者抱不平也是人之常情。
很多时候,我们在评论一件事情总是不能做到换位思考,看问题过于片面,甚至有人会放大自己的情绪,采取过激的言语。
记得听过一起这样的命案:在一家便利店,店家发现一个女生偷东西,扣留了她的自行车。众人纷纷指责女生,最后女生选择了跳河自杀。后经调查,女生并没有偷东西,大家又开始纷纷指责店家,最后店家被警察带走,便利店也没开了。
事后,有人说店家做得太过分,也有人说那个女生太脆弱。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女生被误以为偷东西是因为好友的恶作剧,而她选择自杀则是因为她们家有严重的家暴。
如果她没有自杀,还会有人说店家过分吗?如果知道她家有家暴,可能有不少人也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其实,越是有争议的事情,越需要从各方面去分析。特别是在现下,不少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而报道不实新闻,我们要想发表自己的观点,更应该多方取材,才不至于人云亦云。
这是说余2017年的第12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