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是通往爱和宽恕的道路。
所有关于丧失和悲伤的心理学理论都无法回答那些真正难以回答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自我破坏呢?心理学家呢是真的有可能帮助他人改变他们生活的方向吗?如何才能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壁垒,实现心与心的沟通呢?
是“抑郁症”、“人格障碍”、“成瘾性人格”、“自恋危机”或者是“未解决的俄狄浦斯情结”?
这些理论和标签可能会让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们更容易把人们的行为同质化,但是它们无法阐明是什么让一个人走向一个特定的方向,而另一个人却选择一条不同的路。对于那些正在受苦,并在寻找方法来结束痛苦的独特个体,这些理论根本无法穿透表象,去展露他们的内心和灵魂。当人们与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至爱的人之间断了连接时,这些理论也不能跟他们所感受到的绝望进行对话。
实际上,这些人丧失希望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跟他们所爱的人失去了连接。
他们以为这些关系都被彻底切断而不可恢复,这对他就像一个人没有了氧气,呼吸不畅。
而共情永不放弃。共情深知人们精神之强韧。用在善意助人上时,共情绝不会使用“败局已定”或“没有希望”之类的词语。共情提醒我,生活是有意义、有目的、有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