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亲子阅读和绘本阅读蔚然成风,有很多非常好的亲子绘本非常适合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进行阅读,让家庭一起体会阅读的魅力。很多出版社的一些精品绘本让成年人也爱不释手,找到童心。比如后浪出版社出版的《我的收藏》系列等等,精彩到我自己都忍不住读上好几遍。
但是对于进入小学以后的孩子来说,很多家长往往感觉功课忙了,留出的读课外书的时间也就少了很多,即便鼓励孩子阅读课外书,也最好阅读一些“开卷有益”的文字作品比较好,比如少儿学唐诗、笠翁对韵、自然科学等等,让孩子可以课外时间也学到“知识”,至于其他的故事书籍,尤其是家长看来“打打杀杀”的作品,往往严厉禁止。
几年前,曾经在战隼老师的博客中看到过一本名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的书籍,当时就感觉不错,最近重新翻阅,感觉依然给自己很多的启示。比如本书封面上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基础是靠阅读来奠定的,大量的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的确如此,这本书主要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强调要让自己的孩子多阅读,不能死读书。认为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增加很多普通常识方面的通识教育。同时,通过阅读增加自己的表达能力。总而言之一句话:
要让孩子在学生时代,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增进自己思考的深度。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
什么是“大量阅读”##
在本书的一开始的章节中,作者就强调了大量阅读的定义,在作者看来,大量阅读有两层含义:
- 一是在阅读数量上强调多。
- 二是在选择范围上强调广。
大量阅读的反面就是精读,本书在谈到大量阅读重要性之前,要先强调了所谓的“精读”对我们的影响。
我们的古人,可能是过于重视精读的作用了。比如说有传言中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们上千年的科举考试,尤其是明清时代,几乎就是一部《四书》打天下。即使到了现在高考时代,任何闲书家长都会视为洪水猛兽,不让孩子看,导致久而久之,孩子对课外阅读或者是体会阅读的乐趣几乎消失殆尽。
这一点我感觉作者也只是针对一味的死读书,读圣贤书,作为一种矫枉过正。因为书中所说的,其实纯属是为应试而念书的一种所谓“精读”,实际上根本不是阅读,仅仅是应试而已。因此作者提倡:
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才能让孩子真正地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并且把生活和知识联系在一起,引发好奇心,增进自己的思索或想要了解书中世界发生的背景,让学生们主动去寻找教科书所讲的道理和知识。
文化刺激和“阅读不能”##
对孩子们来说,阅读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增加大量的文化刺激。文化刺激对于脑部的思考和活化来说非常重要,而阅读就是文化刺激的一个重大来源。很多父母自身不看书,他们认为艺术就是读课本,读所谓的“有用的书”。因此,他们让孩子们读书,自己却沉迷于打麻将看电视。孩子缺乏大量的外界文化自己,对自己生长环境以外的任何事物则会一无所知。
他们很难知道世界其实很大,多姿多彩。或许有人读到这里会反对说:
现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不通过读书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掌握很多新鲜的知识,开拓眼界增长见闻。
但实际上,如果是自己不经过大量阅读,不了解阅读的基本技巧,仅仅是通过自己上网来获得有关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
- 一方面网络的知识碎片化太过严重。
- 另一方面,自己如果没有阅读的基础的话,往往会出现蚕茧效应,只会阅读自己身边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阅读和语文训练##
在本书中,作者强调了语文能力的训练与重要性。作者所说的语文能力其实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语言表述能力,另一个则是文章写作的能力。具体的来说,孩子们通过大量的阅读可以增强四种语文能力:
- 第一个是可以很快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
- 第二个是可以正确而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 第三个是写起文章来合乎逻辑,不会自相矛盾。
- 第四个是文章的内容不落俗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作者已死的概念##
在语文能力训练的章节中,作者李先生提出了一个“作者已死”的概念。作者已死其实是法国当代文学理论家罗兰·巴特提出来的观点,他主张:文本诞生,作者已死。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指作者已经死亡,而是说当作者写出一部作品,在他完成以后,他和作品的关系就已经结束了。因为这个作品,以后要交由读者来解读,他对这篇文章的解释已经不具备影响力,至少,不具备唯一官方解释权利。
不同的人之间,对事情的阅历和体会各不相同,因此同样一部作品,可能不同的人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自己去体会,去感觉,这是文学作品最大的特性和好处。因此,我们不能强调孩子们阅读的时候,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要鼓励孩子边阅读边思考,不去想什么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核心主题,静静的体会作品带给自己的感动和震撼就好。
作者推荐的读物##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有大量的书籍和文章可以阅读,而且来源和种类都非常的多源,在可供选择的读太多情况下,作者提供了供孩子们阅读的方向和意见颇有见地:
一是经典名著
二是优质的论述文章
三是法官判决文书和侦探小说
四是知识性文章
五是国际新闻
六是一般性教科书文章
这种推荐方法让人大开眼界,尤其让我感到骄傲的是,作者推荐法官判决文给孩子阅读。其实仔细想想也是,优秀的裁判文书肯定是非常讲究逻辑的作品。精彩的裁判文书不仅文字非常优美,思路尤其清晰,而且任何可能的疑问或不合理之处,都会在判决书中提到,让人可以口服心服。
这样的裁判文书的确是学习和掌握逻辑思维、突出重点的绝佳素材!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作者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养成孩子大量阅读习惯的方式方法。这个方法并不是多少奖励或者其他求新求异的做法,而是归根结底一句话:把读过的东西输出出来。
- 一是在鼓励孩子阅读的同时,也鼓励孩子上台去分享,把自己独到的内容叙述出来。
- 二是鼓励孩子们在阅读以后,制作幻灯片的方式来介绍看过的文章,这是一种延伸的方法让自己的输入知识进行输出。
把阅读的知识成体系、有框架的输出出来,可以很好的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不过,以我的观点,还需要小心第一次分享经验不足,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然后从此不敢分享的问题。
如何评价这本书##
我拿这本书和范多伦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及郝明义先生的《越读者》相比较,感觉这里所强调的大量阅读,针对的人群是以孩子为主,层次相对较低。作者在书中提出过一个“”不能阅读“的概念,它是指阅读其实和骑自行车一样,都是需要练习之后才能学会的。既然我们不可能在没有练习的情况下,凭空学会骑车子,那么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在没有大量阅读课外书的情况下,凭空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但是这本书,其实只讲解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介绍的阅读四个阶段中的最前面两个阶段,层次相对较低。
自己作为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的方法和必要性上有很强的启发意义,但这种大量阅读,在成长以后需要渐渐改变,由追求阅读量的提高到追求阅读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