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年3月28日周三晚
上课内容:第九篇章--不著如来有无后死,958经
这一经讲述了婆蹉种的出家人来到目犍连尊者处,请示佛为何不答死后有无?目犍连尊者回答婆蹉种出家人,由于如来如实知五蕴及其集灭味患出的缘故,故不为人记说死后有无等问题。
这一课让人了解,如何避免对生死起忧虑恐惧的问题,如何避免修行落入十四不正问的问题。
为什么会对如来死后有无有诸多猜测?为何理论与身心体会有很大距离?因人往往只流于物质的表象,不去思维物质的本质和内涵。人往往自性见深重→时刻都在五蕴执取→自性见不断巩固→正见不能导向五蕴身心→著于现象而不知苦集灭道四圣谛的深意。由于人在自性见里不断轮回,所以不能理解人生真相,没法超越宇宙人生规则。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请多亲近善知识。
如何避免修行落入十四不正问?着力于世尊的开示→依于五蕴身心→从忧悲恼苦的真实体会中去认知五蕴的集,灭,味,患,离→舍离诸多的邪见。这里同样说的是学佛的次第,四预流支。四预流支是成佛之道,以亲近善知识为首。亲近善知识很重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正见。
着力于世尊的开示,说的是亲近善知识和多闻熏习,强力关注四圣谛,缘起中道,八正道,对于解脱有利的要多关注;依于五蕴身心,说的是多闻熏习和如理思维,对五蕴身心要有精准的认知;从忧悲恼苦的真实体会中去认知五蕴的集,灭,味,患,离,说的是如理思维;舍离诸多的邪见,即是法随法行的结果。
从957和958经,我们看到,婆蹉种就同样性质的不同问题,先是请教了世尊,再是过来请教目犍连尊者。目犍连神通第一,是大神通者。婆蹉种有没有放下原来的观念来请教问题呢,从这两篇经文来看,是没有的。可能的原因是,留恋于身见的执取,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目犍连尊者的回答是,“随汝所问,知者当答”。这是尊者的谦虚,同时也是对世尊的维护。世人对能力有依赖,有依附,有取著。但是要清楚,是能力为你所用,还是你为能力所用,是你为其所缚还是他为你所用。《六祖坛经》中有说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是你在读《法华经》还是《法华经》在读你。这里赞叹尊者的谦虚,当学人学到一定程度遇到瓶颈的时候,不要以为自己功德很大,可以不用学法了,这时候更要亲近善知识。
目犍连尊者的回答,同时引出如何对法不产生疑惑的问题。106经中,外道问尊者阿㝹罗度尊者,十四不正问的问题,尊者自己清晰,同时也给外道肯定的的答复,“如世尊说,此是无记。”如何对法不产生疑惑?首先要内不疑惑,对于任何一个现象,都能明白其内在的实质。于世间理论上的了知,于世间现象与理论关系的了知,即五蕴身心的了知,看到世间现象能趋向于如实知。除了内不疑惑,同时也要外不迷惑,对于他人的问题,能给出肯定并且精准的答案,不迷惑他人。
“如来者,于色如实知,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出如实知,如实知故,于如来有后死则不著,无后死,有无后死,非有非无后死则不著”。这里回答了,如何避免对生死起忧虑恐惧的问题。于五蕴身心,对于集,灭,味,患的认知,离是导向。对于色,受,想,行,识得生起,熄灭,回味爱着,加重性见的祸患,出离之道,如果都能如其原貌的了知,怎么还会有对生死的恐惧呢。
有识住,说明有一个主体住。以下内容了解即可。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看到婆蹉种出家人,怀疑世尊没有记说的能力,反复询问世尊和世尊弟子。所以请教问题的时候,要看看自己有没有放下原有的观念请教问题,执着的是答案本身这个现象,还是答案背后的因缘条件这个本质。学佛修行,要放下自己的,多拿起世尊的。无常想修习多修习,断一切欲爱,色爱,无色爱,掉慢,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