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多数儿童和青少年来说,学习困难是最大的心理问题。做出这个判断不是因为简单的以“成绩“为中心,而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一、 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是中、小学生
心理发展阶段的需要。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八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在每一个阶段,人都会经历“危机”,解决“危机”后便会发展出相应的品质。
学龄期(6~12岁): 解决“勤奋对自卑的冲突”,获得“能力”品质
原话: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12~18岁):解决“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获得“忠诚”品质
原话: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
解释:埃里克森提到的学龄期和我国的小学学习生涯相对应,这一阶段的儿童如果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课程,也就是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就会获得“勤奋感”,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获得自信。所以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关系到儿童自信心的建立。
青春期包括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在这两个里,青少年需要获得他人的认同,确立自我形像。而学习成绩在中学阶段是青少年获得认同的最重要因素,没有之一,特别是人生中重要他人——父母和人生的权威——老师,他们对青少年学习成绩的重视程度又远远超过同伴。而同伴中,得不到父母和老师认同的青少年往往混迹于学校边缘,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危人群。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在小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就很可能对自己的能力没有信心,形成自卑的性格。而在中学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就很可能不能被主流群体认同,而选择归属于非主流群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甚至错误。
为什么现在的初中或者职高校园欺凌那么多,多到要专门出台政策治理的地步,就和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确立有关。不管是什么样的青少年都必须“忠诚”于自己的群体,学习好的可以找到主流的群体归属于他们,学习成绩差的要想有归属感就很可能寻找到问题少年的群体了。
二、 学习困难往往是各种心理问题的集中体现
我们承认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会有心理问题。但是因为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学习困难更多。同伴交往不良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恶劣会导致学习成绩不良,情绪管理不当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网络沉迷会导致学习成绩不良,更不要说本属于学习心理问题的注意力不集中、考试焦虑、记忆困难了。所以在孩子成绩不好的背后,往往是多种心理问题的交织
三、 学习困难会带来家庭和学校的压力
这个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学习困难会让家长和老师非常焦虑,但是很多时候家长和老师并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学习困难,只是简单的归结于“懒惰”、“不努力”或者更粗暴的“笨“。这种焦虑和不科学的归因,会进一步放大孩子的紧张和焦虑感,让孩子出现回避失败的行为倾向。这些焦虑情绪和错误的行为模式,进一步造成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引发家长和老师的新一轮施压,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做为一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寻找到科学、有效地解决孩子学习困难的办法迫在眉睫。很幸运,我遇到了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从2016年4月到2016年7月,用《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一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十几个孩子解决了学习困难的问题。
但随着个案的增多和深入,我发现学习困难的孩子,除了学习能力的问题之外,还需要解决学科知识的问题。所以我开始阅读《学科学习困难的诊断与辅导》一书,感受受益匪浅。为了让自己的理解更深更透,也为了向广大老师和家长普及学科困难解决的知识,我准备将读这本书的读后感写成“培养孩子的学科智力系列“,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话,让大家了解孩子学科智力培养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帮助更多的孩子获得学习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