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小的时候,想坐一块钱一次的摇摇车,我都没有怎么给他坐。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孩子不能都由着他。我没有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这种玩耍对他的重要性。后来我听到一位对心理学颇有研究的同事分享说:有些妈妈可能不会同意给孩子坐一块钱的摇摇车,但很可能会给孩子买几百甚至几千块钱的衣服或玩具。我对号入座了一下,我也没给孩子买过那么贵的东西。后来等他似乎也没什么兴趣了,我才想起去补偿,为时晚矣。慢慢地,我意识到,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物资匮乏,几乎没有“人为”的玩具,于是就形成了孩子不该想要什么就给什么的想法。
其实我也缺乏配得感,明明买得起的东西总是不买,心里又经常想要,然后又觉得还是不买算了。我学习了之后才知道,这是我自己的匮乏感、不配得感造成的。
我于是回头看我跟孩子在这方面的相处方式,我发现,每当孩子想买什么玩具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还是:“家里这么多玩具了,不用买了吧!”
最近,他头部有点小伤,在医院门口看到氢气球,想买。我的第一反应是:“都这么大了还玩这么幼稚的?”但突然开窍,心想还是买了吧。没想到他居然想出了N种玩这个球的方法,而且还给弟弟也带来了很多欢乐,我心里想,这10块钱太太太太值了!孩子的欢乐才是无价的。
前两天的晚上出去逛,他想买个小篮球,我的第一反应又是:“这么幼稚,你都多大了啊!”但因为有意改变自己的做法,我也比较爽快地买了。结果没想到,那天晚上他投篮什么的玩得特别开心。如果从开心程度来讲,我想我有心有意花几百块都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
我想起《吕爸爸的教育智慧》中曾经提到:只要孩子想要的,那都是合理的。
家长可以选择买或不买,但不可以否定孩子想要的玩具的合理性。最近的这两件事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真觉得我以前太“抠门”了。我其实很多时候是给孩子买我认为可以买甚至是我自己想买的玩具,比如说,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地给他买了小自行车,因为这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而未得的。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买小自行车的钱都用在了他当年想玩的摇摇车上,那该多好啊!
家长式的评判令人遗憾。未来,我要更多地感受他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