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前期对于教育思想涉及的很少,应该说社会生活、为人处事等等都没有专门的指导,更多关注得都是小孩的成绩,听不听管教等等,并且我们在生活中总或多或少的会在别人听到一些评价,对我们自身或是听他人评价他人。比如这小孩真勤快,这小孩真机灵,这小孩会来事等等,而她们被评价时的所做的事,不一定都是有人教导出来的,而是可能在潜移默化中跟着身边的人模仿而来。
从小孩初期养育过来的人应该是有所体会过的,小孩天然性模仿的能力。以前我们村里老人会经常性的走动做客,我奶奶也是个好客交友之人,每当有村上的人从家门前路过时,都会要打个招呼,聊聊天;有空闲的人,就会招呼来家里,沏上一杯茶,拿上一些小吃,坐在大厅的聊天。我从小是和奶奶一切长大的,对于她这一系列的行为动作,我在小时候就潜移默化的在模仿,从小性格也就开朗很多,路上见人就打招呼,家里来了客人第一时间也会将家里有的小吃拿出来分享。这是模仿行为的一个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模仿有时只留在了表层,因为没有对于行为的沟通,说明和指导,这样的模仿行为对于每个人实行的动作是一致的;但现实是在应对不同环境,不同人群,不同时间时,所有的东西可能就会需要被推翻,这个时候人其实是会很无措的,甚至于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对方的问题、还是事件本身的问题,没有正确的引导与沟通,可能就是会怀疑自我,选择逃避陷入自我消沉的情绪当中,所以我在初中时期也就状态是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忧郁阴沉状态。
不过很庆幸时代发展让传播讯息广泛,让我在过程中慢慢修改我的认知与处理事情的方法,也通过个人底色中的好奇多变,敢于冒险尝试的精神,通过慢慢接触尝试不同的事物,获得更多的变化,没有让人生就在那个阶段就确定了故事的走向;现在的我觉得生活依然是有更多的可能存在,对于好的事物我会继续模仿,但不再被这个框架所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