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里,导演花了60余年跟拍14个孩子,从童年到老年,每隔七年记录下他们的成长轨迹。
通过记录发现,那些从小缺乏父母关爱、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孩子,长大后都会变得不相信世界、失去梦想,生活一片迷茫。
而那些在父母陪伴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长大,成年后普遍拥有远大的理想和不凡的见识,最终都能幸福过完一生。
可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最重要的事业。
在《心理抚养》一书里,作者提出成年后的心理困扰,大多来自于早年的心理抚养匮乏。
而心理抚养的重点就是情感的培养,在孩子三岁内,抚养人的亲自陪伴,付出全身心的爱,会给孩子建立心理资本。
这些心理资本体现在它对一个人的脾气、语言表达、亲社会行为和认知方式等的影响上。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在谈及个体发展时提到“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里的情感发展构成了人类个体心理健康地基础。”
心理发展直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只有心理健康的孩子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快乐的人。
所以,养育孩子,并不只是让他吃饱穿暖,更重要的是心理抚养。
心理抚养主要是指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而不仅仅是物质满足。那父母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呢?
作者在书中指出,心理抚养的重点是情感抚养,即在抚养过程中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未来会成为他的资本,并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抚养决定人的脾气
及时到位的照应,会养育出好脾气的孩子。生活中有些人脾气很好,不管遇到多大问题都不急眼;有些人却很急躁甚至暴躁;还有些人心眼好,但是脾气一来却控制不住,事后又后悔莫及。
书中写到:“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
人的情绪是在出生后的第一天就开始有了,并且在与他人互动中形成他的脾气模式。
如果一个孩子有这样的体验:一睁眼就有一张亲切的脸,听到熟悉的声音,然后很快被抱起来,体位变化让他舒服许多……这样的宝宝不需要使劲地哭叫,不需要在痛苦时等待。
这种温情的抚育日复一日,一两年后幼儿身体里的神经细胞记忆都是舒服和松快的,他的情绪自然就平和。
可抚养人半天还没过来……这样的婴儿身体记忆是什么?是痛苦。他的哭喊不仅没有减轻痛苦,而且随着体力耗尽还会加重燥热,浑身更难受。
这种养育方式只要超过三个月,孩子就会形成自主神经系统的痛苦感受与哭喊的连接反射:伴随的一定是与哭喊相似的吼叫,还有四肢的愤怒表达。
著名教育家帕蒂·惠芙乐说:孩子的怒气,通常掩盖着某个可怕的经历。孩子愤怒的背后,是爱和信心的匮乏。
可见,暴脾气的人多是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内心平和的人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会达到最佳状态。
相反,越急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儿上,难以作出最好的理性判断。
2.情感抚养决定人的语言表达
教育家卢梭曾说过: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就已经受到教育了,教育的基础是家庭。”
丰富的语言环境可以养出爱表达的孩子。作者在书中讲到,如果在言语形成的关键期(三岁内),耳边缺少话语的声音。意味着孩子身边的人情感不丰富、心理抚养不到位。
比如,同样是给孩子换尿布。如果妈妈把孩子的襁褓打开,一边干一边唠叨,最后拍拍小屁屁,温柔地问:“宝宝,现在舒服了吗?”
虽然对孩子来说,他听不懂妈妈说的是什么,妈妈好像在说“废话”。但就是这种“废话”向孩子传递着绵绵不断的爱意。
另外,决定抚养的情感多少,还有一种“多对一”的抚养情况,就是家里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亲人在陪伴照顾孩子。
这样他的耳边声音多,这种“亲情”丰盛的情况意味着爱他的人多,这种孩子一旦张嘴说话,一定是个小话痨。
如果家里只有一个人,家里人少,说话声就少,孩子听得少,说得就少。这种抚养背景的孩子情感比较单一,容易害羞。
3.情感抚养影响人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即善良,具有亲社会行为的人通常待人友好,善于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常常主动帮助别人不求回报。
记得几年前,带四岁的孩子出去玩,旁边七岁多的小男孩,一直在帮我家孩子。玩空气城堡的滑梯时,必须从旁边的一个道上爬上去。然后再从滑梯滑下来。
因为我家孩子太小,很难爬上去。但旁边的小男孩,一直在拼尽全力拉我家孩子上去。一次又一次,当我看到只比我家孩子大两三岁的孩子,一直在帮着我家孩子往上爬,孩子爬上去后,又从滑梯滑下来。
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我的心里真的很温暖。我想这样的一个孩子,肯定他的父母也很温暖,很有爱吧。
心理学家的研究观察表明,对他人的亲近友好和善意体现,可能与幼儿第一年内的情感抚养有关。
由亲人亲自抚养、对幼儿呼喊的回应、耐心、友好、平和,让幼儿感受到外部的友好,他才会形成“回应的友好”模式。
4.情感抚养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在成员多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往往乐于与人接触和交流。相反,家庭成员少、抚养人单一背景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安静,不爱声张。
这些看似性格问题,其实与家庭抚养背景密切相关。重要的是,抚养背景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方式。
很多学习一般的孩子,往往也很有出息,因为他们情商高,擅长解读人的心意,适合搞管理,这也是一种能力。
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重视孩子早年的心理抚养。因为家长的抚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综上,情感的建立是心理抚养的核心,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三岁内的孩子给予他们无条件、全身心的爱护,为他们的心理注入源源不断的爱的滋养,未来这些都会成为他们的心理资本,可以让他们生活更幸福。
看过这样一段话:“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赚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长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都抵不过他败家一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