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整个社会把安全为第一,一切为了学生奉为至上理念,当然本身这样的观念并没有错。还有赏识教育的理念可谓深入人心,即使普通家长也已逐渐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赏识"能包治百病。但反观现实:很多孩子没有理想和信念,不但自己不学习还干扰别人,打架,吸烟,喝酒,上网成瘾等,面对孩子的错误,面对教育禁令,很多老师不敢惩戒,无所适从,很茫然,好像一谈"惩戒"就色变,只是无奈地叹息,愤懑地发牢骚,甚至任其发展,课堂一团糟。赏识教育不需要惩戒吗?惩戒就是体罚吗?
读了郑老师的《教师必须掌握的教育惩戒艺术》这本书心中的困惑迎刃而解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必要的教育惩戒是不可少的。没有惩戒就难以使青少年拥有是非观和自律意识。无原则的一味宠爱,赞美犹如鸦片,实际上是慢性毒药,并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是教育惩戒不是体罚,与赏识教育并不矛盾。
它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会伤害到学生而且有可能把我们卷入教育纠纷中。教育惩戒不是简单的惩戒,而是包含着爱得惩罚;教育的爱不是简单的爱,而是包含着"惩戒"的爱。这本书彻底打破了多年来对教育惩戒只是停留在争论和吵闹的尴尬局面,是一次重大的创新和突破。通过读整本书,掩卷沉思,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深深的思考,同时带来更多的是教育理念的提升。感受最深也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两个方面:
一、教育惩戒是一门艺术
1、教师惩戒学生时用的语言要具有艺术性。在教育惩戒中如何用语言打动学生的心,让他们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是我们教师的必修课。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对学生惩戒的度。
惩戒之前要根据学生犯的错误采取恰当的惩戒措施,反复权衡、掂量,即如何对学生的利益侵害最小而且能让他从心里上接受——度的把握就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3、教师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场合和教育时机
教育对象是一个个都有自尊心的活生生的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心理。如果教师不分场合,如对那些经常违纪且对教师有成见的学生当众惩戒,很可能把自己弄下不了台,也有可能让孩子的自尊心严重损伤,变得很自卑。所以善于选择教育惩戒的场合也有它的艺术性。
4、跟家长沟通,有效地借助教育的力量
家校合力教育孩子才有力量。孩子犯了错如何让家长配合并支持我们的惩戒就需要教师和家长沟通的艺术性。郑老师告诉我们:一是告诉家长孩子犯了什么错,分析原因和想法;二是告诉家长我们我们要对孩子实施怎样的惩戒,目的是什么,具体怎样实施;三是虚心请家长提出更合理的建议;四是请家长在惩戒中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
5、因材施教是教育惩戒艺术性的最高要求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家庭教育背景不同、性格特点不一样,所以在实施教育惩戒时需要我们费些脑筋、动些心思,针对不同的孩子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一刀切地教育惩戒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果。
6、要适当地创新教育惩戒方式
创新的时代,教育惩戒方式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心里学研究表明:对于同一个人总是施加同样的刺激,他会变得渐渐麻木,其教育效果也将大大折扣。
二、纵容违纪≠尊重自由
———放任学生意味着教师的失职
看一些课堂现象:聊天的,照镜子化妆的,看课外书的,睡觉的...因为不敢"惩戒",或是不愿去管,只顾自己授课。
尊重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也要尊重学生的基本权利。但是尊重学生不等于在学生违反了班规校纪时对其放任不管。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放任不但不是尊重,而且是作为老师的一种失职行为。因为老师的放任行为不能使违纪的学生得到惩戒,也不能使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约束,他很可能会继续损害其他学生的利益或者传染更多的学生违纪,更有甚者,自己所教的学科不会有更多的孩子喜欢,教学成绩从何而来?师生关系也不会融洽。
在素质教育倡导的全面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引导下,此书为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惩戒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愿我们在学中用,用中学,并根据班情学情改进惩戒措施,让惩戒成为一种体面的教育方法,让犯错的孩子"体面地"接受惩罚,让我们教师成为本书的学习者和实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