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2点,挂断了在我这里做了近20个小时个案的案主的电话,我陷入了沉思:
心理咨询,到底要如何做?
01
过去的我会直接给案主提出改善建议并告诉他:就这样做就肯定没问题,听我的准没错,我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你也可以……
可是当我回忆起之前自己深陷无力的漩涡时、焦虑无助很想找个人陪伴时、绝望痛苦挣扎却没有出路时,我可能更需要的,是一个人温暖的陪伴、理解和支持,而不是这样简单粗暴地给我答案。
或许那时你听到咨询师直接给你答案,只能无奈地心灰意冷:我的心痛,无人能懂。
两种咨询方式我都经历过几次,一种是直接不被理睬,说是要我自己成长,不能这么依赖;另一种是被耐心地呵护和陪伴,只是没有几次。
经历过,所以懂。于是当我自己在我热爱的心师路上越走越深时,我更是愿意越来越多地深度陪伴每一个案主。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自己在成长的同时,我意识到“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人事物的感觉很强烈,那他是一定会去做的,就算你再怎么告诉他要保持觉知、不能乱做动作,其实都没什么卵用”。
因为有些路,一定是要自己去走的;有些痛,一定是要自己去经历的;有些墙,一定是要撞的。
是的,谁也不可能天天跟另外一个人绑在一起。生活,还是要你自己去生活的,谁也无法剥夺你对生活的独有体验。
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我觉得心理咨询师,更好地可能是陪伴着案主成长(这也就是为什么要持续那么久的时间),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你解决方案,然后你听的话我就继续,你不听我就不理你,不接你“焦虑、恐惧、质疑”的招数,断了你的依赖。
02
从那以后,我愿意耐心地陪伴,细心地聆听,不厌其烦地讲规律讲原理,我愿意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经过我生命的人。
但是今晚这位案主的case结束,之所以引发我的沉思,是因为我们个案结束后发生的事情跟我们在个案中预想的是不一样的,而她也找过其他咨询师,其他咨询师给她的是相对符合现状一点的建议。
我在想:
是不是我太过共情案主了,导致她说的什么我都理解、接纳、信任她的感觉和判断了?然而她的感觉和判断却是假象。
是不是我太信任她的说辞然后不小心自己无意识地配合她的剧情、变成她幻想中的一颗想要求得心理安慰的棋子?
还是我太过执着于“每个人的生命感觉,无论是不是受伤,只要他感觉强烈,而且还没有释放过的话,他就一定会按照感觉来做”了?
所以我虽然也知道案情的发展,但是我依然不愿意那么理智和冷漠地说出来告诉她应该这样或者应该那样……因为她的内心完全不想,甚至都不一定能承受得住这一切的现实情况。
所以到底要怎么做呢?
嗯,基于以上反思,我更加坚定了我自己对心理咨询师的理解和我独有的咨询风格,三个关键点:
1、共情案主的同时还要本着质疑案主的心(因为你很容易掉进案主意淫出来的假象中);
2、既要陪伴他释放痛苦,又要中立地给他讲很多他不爱听的事实;(时不时地要敲醒对方)
3、在初步确定咨询方案时,要深入将我以上对生命的成长过程简单讲解,并根据案主需求把握整体个案走向:
你是想被长期陪伴去共同经历你内心的起起伏伏直至穿越,还是想简单粗暴给你个方案然后你自己去快刀斩乱麻?
03
今天给一位中度抑郁的伙伴做咨询时,中间有一刻我突然冒出一个感觉:我面前这个看上去什么问题都没有的人,居然她的内心却整天想着去死,而我,却完全无法共情那种感觉。
我觉得谁都没有办法共情,除非你有着跟她类似“抑郁、想死”的经历。
所以那一刻我能做的,就是理解她、倾听她、陪伴她,因为我的一切真相言语,在一颗濒临灭亡的心间,显得太苍白无力了。
此时或许没有什么会比“陪伴”来的更珍贵,可能我不需要拽她走出来,而更应该陪她走出来。
说来说去,我自己还是倾向于心师要细腻地陪伴案主成长。
没错,因为我以前有过一次经历:焦虑到很想抓一个人陪我,可是却一个人都抓不到。那种无助和焦灼太难受了,而且我觉得这不但不能从根源上断你的依赖,还容易让人失去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丝信任和希望。
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每分每秒的沉淀的,同样,改变也需要很多个当下的突破和累积——
在你学了新技能后第一次落地生活时,在你一次次放下旧有模式突破舒适区时,在你一次次自我面对生活中那看似毫无松动的痛苦时……
生命浩瀚,初心亦是归途;成长之路,又岂在朝朝暮暮!
END
大家好,我是果然,只想做一名踏踏实实的心理咨询师。感恩成长路上,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