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觉得要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激发热情。
无论是个人学习,还是企业学习,都同样如此。
说起激发热情,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学习是如何发生的,在学龄前的时候,我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新奇的和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所以我们的大脑会极其的好奇有探索欲望,不断的探索认知,发现新的事物,并且与这个世界高频连接。所以学龄前的我们都是很会表现的很好动,看到任何东西,卫生纸,杯子,书,沙发,衣服等等,都可以激发起你的欲望。在你探索世界的同时,就是你学习的过程。
在k12教育阶段,这个时候会发现一点变化,我们被划分学科,划分班级,学习着我们不感兴趣的知识,那个时候父母告诉我们,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要好好学习,老师告诉我们,想要顺利毕业就要认真考试,所以在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我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我们被动在接受着我们不感兴趣的知识。试想在中学,高中时我们所学习的知识到现在有多少还记得清楚呢,基本上记不清楚,就算当年考满分的学霸与天才,在考完之后也会全忘记。为什么?因为把学习当成一种任务,把考试当成一种任务,所有的学习所有的过程都是为了一个考试,一个可观的分数,这整个过程并不叫学习,而是在为拿到一个结果,是被动的。
在上大学之后,没有了上高中为了高考那种紧张的气氛,相对来讲比较多的空余时间,所以会做一些有兴趣的事情,比如弹吉他,当然学习成绩并没有落下,只是弹吉他的兴趣,会比学习的兴趣会更浓一点。在学习吉他的过程中,是一种完全沉浸的状态,我记得当时左手按弦的中指,掉皮长皮好几次,生了好厚的茧,所以这个过程当中可想而知是非常的痛苦,但是因为喜欢,我把它叫做痛并快乐着,因为这是一种兴趣,所以我非常愿意把它学好。
因此,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想要学习有所效果,首先就要激发热情与兴趣。当一个人有兴趣之后,他才会去钻研,当有了钻研的精神,不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这么苦逼的事情,也会变得非常享受,并且乐在其中。
以上是站在个人学习的角度,然而当涉及学习的话,有可能会出现一个矛盾。
我记得今年6月份一个活动上,我请教一位负责组织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高管一个问题,如何在员工(想学但是和工作不相关)与(与工作相关但是他不愿意学)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
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每个人的诉求和兴趣点不一样,有可能他想学办公技巧,但是跟工作不相关,有可能他对销售感兴趣,但是公司没有这个资源支持。他给我的回答,跟李伟老师讲的一样。当员工想学习的内容跟岗位目标不相匹配时,这个原因有可能在于员工目标跟组织目标相差异。而造成这个差异的原因有两点第一,两者的目标确实不同,第二,员工没有意识到学习当前岗位知识对他的作用与意义。
涉及到企业学习,让学习效果最大化,就可以从以上两点出发,暂且不说第一点,部分企业培训不好做,源于第二点原因,因为学员没有意识到学习对他的重要性,因此他就不会有兴趣与热情,当学员没有热情,就很难参与到你的学习当中,效果自然就不好。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热情,这就变成学习里面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激发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第一,需求分析与内容匹配,能否提供他想学习的内容,能否解决他当下遇到的问题,能否解决业务痛点。学习的内容能让他有所成长,或者绩效能有所提升,这是引发兴趣的一个因素。这就涉及到课程开发,场景化的课程开发
第二,教学形式,现在有一部分的讲师,整堂课下来80%的时间都是在念ppt,简称pptv,不去谈好坏,这种模式叫重教轻学,只关注传授知识,而不关注通过什么样的学习形式让学员能学有所获。一个好的学习形式是互动的,有反馈的,能激发学员参与度,创造性。
第三,辅导支持,有一部分学员学习之后确实想加以运用,但是当课程结束之后,在工作岗位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生问题有疑问没有办法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人指引与辅导,因此学习与运用的兴趣就会下降。
第四,组织保障,所学的知识能否应用到工作岗位上面,直接上司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当直接上司不支持知识运用,那么学员就会出现,学的时候很兴奋,用的时候很无奈。因此组织保障也是保证学习兴趣一个因素。
第五,讨论小组,学习有持续与交互性的特质,由此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同时有互动的学习才可以更加活跃。当几个人或者一群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在一起,针对一个主题探讨,交流,思考,实践,反馈。加强兴趣的同时,极大提升了学习的持续性。
ps:组织者的角度
讨论:如何提升学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