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员工第一还是客户第一?

如何选择


现代人很难离不开组织和企业,管理者经常面对一个问题,员工第一还是客户第一呢?

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经典且深刻的管理学命题,也是许多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灵魂拷问”。这个辩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它触及了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矛盾。

然而,员工第一”和“客户第一”并非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一个动态的、有先后顺序的价值循环体系。将两者对立起来是管理的误区,而卓越的管理在于深刻理解并驾驭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下面我将从几个层面来详细阐述我的观点:

一、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辩论?—— 两种立场的逻辑

1.  “客户第一”的逻辑(外部视角):

    1)生存之本:没有客户,企业就没有收入来源,无法生存。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

    2)市场导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必须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否则会被市场淘汰。

    3)收入来源:客户的满意和忠诚直接带来收入和利润,这是企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这显然是正确的。

2.  “员工第一”的逻辑(内部视角):

1)价值创造者:所有面向客户的产品和服务,最终都是由员工来设计、生产、交付和优化的。员工是价值的直接创造者。

2)体验传递者:客户的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们接触的员工的态度和能力。快乐的员工才能创造快乐的客户。

3)创新源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是企业持续创新的根本动力。

这显然也是正确的。

二、将两者对立起来会带来什么问题?—— 管理的陷阱

如果企业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会陷入困境:

只强调“客户第一”,忽视员工:

1)员工倦怠与流失:会形成“压榨式”文化,为了客户利益无限度牺牲员工利益,导致员工身心俱疲、士气低落、流失率增高。

2)服务质量下降:不满意的员工无法提供真诚、优质的服务,最终损害客户体验,与“客户第一”的初衷背道而驰。这好比“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3)短期主义:可能为了取悦客户而采取短视行为,损害员工长期发展的利益,从而动摇企业根基。

只强调“员工第一”,忽视客户:

1)内部福利主义:企业资源过度向内倾斜,缺乏外部市场压力和竞争力,容易形成“大锅饭”和安逸文化。

2)偏离市场:如果员工的工作不以客户价值为导向,企业就会闭门造车,产品和服务与市场脱节。

3)财务危机:没有客户买单,最终企业无法盈利,员工的福利和薪酬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法持续。

三、正确的视角:构建“飞轮效应”式的价值循环

卓越的企业领导者不会陷入“二选一”的困境,而是致力于打造一个良性的价值循环。这个循环的典型顺序是:“领导服务员工 → 员工服务客户 → 客户回报企业 → 企业再投资于员工”。

1.  起点:员工是实现的载体

    1)企业要想实现“客户第一”的使命,必须依靠员工。因此,聪明的管理者会将“员工第一”作为实现“客户第一”的手段和路径。

    2)具体做法:投资于员工的招聘、培训、赋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创造尊重、信任、有成长空间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内在驱动力。

2.  关键环节:员工创造客户体验

    1)当员工感到被重视、被赋能、有成就感时,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发自内心地为客户提供卓越的服务,创造超预期的体验。

    2)具体表现:服务员更热情,工程师更精益求精,客服更耐心周到。这种积极的情绪会感染客户。

3.  结果:客户忠诚驱动企业成功

    满意的客户会带来重复购买、口碑推荐和品牌忠诚度,这直接转化为企业的收入和利润增长。

4.  闭环:企业成功反哺员工

    企业获得商业成功后,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用于回报员工,如提高薪酬、改善工作条件、提供更多发展机会,从而进一步巩固“员工第一”的文化,让这个飞轮持续转动。

经典案例:

1.亚马逊:贝佐斯 famously 提出“客户痴迷”,以及客户的“空椅子”,这是典型的“客户第一”。但为了实现这一点,亚马逊也非常注重赋予员工极大的自主权和创新空间(如“两个披萨团队”原则)。


亚马逊的空椅子


2.星巴克:将员工称为“伙伴”,提供股权和福利,其逻辑就是:公司善待伙伴 → 伙伴用心调制咖啡并真诚服务顾客 → 顾客获得“第三空间”体验并忠诚消费。

3.西南航空:以其“员工第一”的文化闻名,管理层坚信“如果公司善待员工,员工就会善待顾客,而利润自然会来”。

还有一个中国的经典案例,就是海底捞,海底捞正是诠释“员工第一”如何有效实现“客户第一”的绝佳案例,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服务业的一个典范。我们看看海底捞是怎么做的?

我们可以用前面提到的“价值循环”理论来深入剖析海底捞的做法:

一、海底捞如何践行“员工第一”?

它的做法不是口号式的,而是深入到制度和文化的骨髓里。

1.  尊严与关爱:赋予“家”的文化**

    1)人性化的住宿条件:早在创业初期,当很多餐饮企业还让员工住地下室时,海底捞就为员工提供配有空调、热水的正规小区公寓,并有阿姨打扫卫生。这给了基层服务员,这些大多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极大的尊严感。

    2)“双手改变命运”的价值观:这是海底捞的核心信仰。公司为员工设计清晰的、基于功绩的晋升路径(从基层员工到店长、甚至更高),并且承诺公司高管大多从内部提拔,这让员工看到了希望,有了奔头。

2.  充分的授权与信任:让员工“当家作主”

    1)传奇式的授权:海底捞的一线员工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比如免单权、送菜权。当顾客遇到问题时,员工无需层层上报,可以当场决策,立即解决问题。这种“被信任”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意义感:员工不再是机械的执行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和客户体验的创造者。这满足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最高层的“自我实现”需求。

3.  有竞争力的回报:共享发展成果

    1)高于行业的薪酬:海底捞员工的收入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

    2)“师徒制”与利益共享:店长不仅可以享受自己餐厅的利润分红,还能从其徒弟、徒孙管理的门店中获得提成。这个制度像“传销”一样有效(此处为中性词),激励老员工无私地培养新员工,形成了强大的内部裂变和传承机制。

二、“员工第一”如何转化为“客户第一”的极致体验?

被善待和赋能的员工,自然会将这种正能量传递给客户。

1.  发自内心的服务,而非机械流程:

    因为员工有自主权,他们的服务是主动的、有创造性的、人性化的。比如,看到顾客手机放在桌上,会主动拿来手机袋;看到顾客一个人吃饭,会放一个玩偶陪伴;得知顾客过生日,会送上惊喜的祝福和表演。这些都不是总部手册能规定的,而是员工基于现场观察的即兴发挥。

2.  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

    由于员工被授权,当出现菜品问题或顾客抱怨时,他们能第一时间、不惜成本地让顾客满意,将潜在的负面体验扭转为高度忠诚的体验。“海底捞你学不会”的核心,就是学不会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应急处理能力。

3.  低流失率与高专业度:

      “员工第一”的政策导致海底捞的员工流失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经验丰富的员工对业务流程更熟悉,对客户需求的洞察更敏锐,提供的服务自然更专业、更稳定。

三、面临的挑战与辩证思考

然而,海底捞的模式也并非完美,近年来也暴露出一些挑战,这恰恰说明了维持这个“飞轮”的难度:

1.  成本压力: “员工第一”意味着高昂的人力成本。在高速扩张时期,利润可以覆盖;但当增长放缓或遇到外部冲击(如疫情)时,高成本就会成为巨大的经营压力。这也是海底捞之前不得不进行“啄木鸟计划”关店止损的原因之一。

2.  标准化与个性化的平衡:过度依赖员工的个性化服务,可能导致不同门店、不同员工的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随着规模扩大,如何在不扼杀创造力的前提下,保持基本服务的标准化和稳定性,是一个持续的管理难题。

3.  管理复杂度:“师徒制”虽然激励性强,但也可能形成派系,增加内部管理的复杂性。庞大的员工体系对中后台的供应链、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4.  消费者审美疲劳与价值感知:随着服务成为“标配”,部分消费者可能会从最初的惊喜变为审美疲劳,甚至觉得“过度服务”造成打扰。他们可能会更聚焦于产品(如锅底、食材)本身的价值。

海底捞做得非常出色,它用实践雄辩地证明了“员工第一”是实现“客户第一”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成功地将对员工的投入,转化为了强大的、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极致客户体验。

但是,它的案例也告诉我们:

1)“员工第一”不是一种福利,而是一种高效的战略投资。这笔投资需要精准的管理和强大的运营系统作为支撑。

2)这个模式是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规模阶段和成本结构,不断平衡“员工第一”与“客户第一”、“企业盈利”之间的关系。

四、给企业管理者的建议

1.  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向全体员工清晰地传达“员工和客户是利益共同体,而非对立面”的理念。

2.  明确战略优先级:在价值循环中,对内的管理上要“员工第一”,对外的经营上要“客户第一”。即,管理者要服务好员工,而员工要服务好客户。

3. 建立连接机制:设计制度让员工能直接听到客户的声音(如客户反馈直达一线),也让公司的成功与员工的利益直接挂钩(如利润分享、股权激励)。

4.  领导者扮演关键角色:领导者是这种文化的塑造者和维护者,需要以身作则,既要对客户需求有深刻洞察,也要对员工充满关怀和信任。

所以,“员工第一”与“客户第一”的辩论,其正确答案不是选择一个,而是认识到它们是企业价值创造这枚硬币的两面。最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在于将这对看似矛盾的目标统一起来,打造一个强大的价值飞轮,让服务员工最终成为服务客户的最有效策略,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个辩论本身不是问题,而是促使企业进行深度战略思考的良好契机。

您觉得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