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被父母泼冷水、讥笑、责备、唠叨等等,一些带着负面情绪,而且又没有促进问题解决的行为。
渐渐地,这些人会发现,似乎无论自己做了什么,如何去做,甚至如何取得好的结果,父母都不会感到满意,而孩子只有满满的无力感和焦虑感......
01
周末,某家长带孩子去摩卡小城玩。
摩卡小城是一座儿童职业体验乐园,孩子们可以体验不同的角色扮演,警察、消防员、空姐、医生、邮递员、服装设计师……几十种职业应有尽有。
在这个迷你版的儿童城市里,本该孩子为王,他们“当家作主”、尽情体验,想起来还是颇有趣味的,然而却很容易就遇到类似以下这些父母表现:
比如,在“育婴店”门口,某爸爸指责儿子:“照顾娃娃,那是女孩子干的事情,你一男孩子不干点男孩子该做的,来干这个羞不羞?”
比如,在“汽车4S店”门口,某妈妈拉着孩子走:“真丢脸,做什么洗车啊,去别的地方才好玩呢!”
比如,在“模特T台”旁,某妈妈怂恿女儿上台不成,气恼道:“你看别人多漂亮,你这孩子咋这么胆小,啥都不敢,买这门票进来有什么用?!”
再比如,各处体验点,父母各种陶醉拍照,“宝宝,笑一个”,“看爸爸这里,快”,然后准备发朋友圈......
略有半点敞开的空间,全是父母的声音,孩子听不到讲解更谈不上体验。
好在不少体验点都是孩子请进,家长门外等候,这一点,还是颇有道理的。
是不是家长忘了自己买这张门票的初衷,是让孩子来体验玩乐,孩子才是主角?
即便在这个迷你版的儿童城市里,有些家长仍是不愿放弃话语权,说好的让孩子体验呢?
不管是各种拍照指令、选择指导还是批评指责,其背后的话语都是“我是为你好”,可是这句话里,“我”在前,“你”在后。
当家长试图扮演孩子的决定者,强加自我意志的时候,是不是更关心在别人的眼里看来是怎样的,而恰恰忽略了孩子的内在感受?
02
自恋型父母有什么特征?
自己永远是对的,孩子永远是错的。
把自身无法接纳的负能量和负面情绪都投射到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当替罪羊。
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感受,无法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
拒绝接受孩子的真实,一心只期待孩子活出父母想要的样子。
把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和愿望统统寄托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作自我功能的延伸,而非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
总之,自恋型父母的核心只有一个:孩子的命都是我的。
如果孩子自我认知低,容易被暗示,遇到总是否定自己感受的妈妈,则很容易陷入到自我怀疑与愧疚中:
我的感觉被否定了,我的感觉和妈妈的不一样,那我的感觉是真实的吗?
自恋型父母的眼里是看不到孩子的,他们真正在意的人只有自己。
孩子若优秀,他们骄傲自豪,孩子若平凡,他们如遭重挫。
他们能够爱孩子的方式,大多是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上的照顾,并以此为借口振振有辞表示自己有多爱。
自恋型父母表面上好像特别爱孩子,其实最爱的还是自己。
03
平日里,常有青少年自己过来寻求咨询帮助,他们大多面临着家庭问题。
父母使得孩子痛苦不堪,他们总问:“我出了问题,该怎么办?”
而父母过来或是父母领着孩子过来寻求咨询的,父母总问:“孩子有问题,怎么办?”
每次听着来访者声泪俱下地谴责父母对自己需求和忽视,哭诉自己从小遭受的对待,总是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来访者无论是通过痛斥还是哭诉,其实都是在内心希望父母能有所改变,有所领悟,但父母却很难发现自己的错误。
微博上有这么一句话:父母永远等着孩子去感恩,孩子永远等着父母去道歉,最后双方都等不到。
来访者经常问:“如果改变不了这种关系,我该怎么办?”
彼此关系建立得比较稳定的时候,我会建议对方,尝试去接受父母本来的样子,尝试接受父母不会因为子女的痛苦而有所改变,甚至连他们能否去觉察、反省都不要奢望。
除此之外,已经长大成人的子女,还可以有很多选择,比如选择自由和独立,心理上和经济上的自由和独立。
当我们有力量的时候,才能去理解和接受父母原本的样子,从而降低父母的期待,和父母建立起健康的边界,保持彼此舒服的距离。
你可以选择原谅或者不原谅过往的所发生的一切,这是对自我的治疗,也是和父母最好的相处之道,也是打破家族魔咒的一条出路。
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