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说过一句话:我写作,不是为了名声,也不是为了特定的读者,我写作是为了光阴流逝使我心安。
最后一句,我觉得换一个说法,我写作是为了在光阴流逝中保持心安更好理解。
及至今日,检思自己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人生历程,发觉目标和方向的重要性。
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一晃而过。
20岁之前,都是读书,过日子。
30岁之前,不过是挣钱,过日子。
40岁之前,都是哄娃,过日子。
而立、不惑之后,得干点事情,自己喜欢的事情。
再谈梦想或者理想,有点奢侈和矫情。我也懒得再扯这样的字眼。
庆幸的是,无论生活多么平淡无奇,或者单调乏味,我始终保持了一种冷静和超然。
多年来,唯一不变的是,我一直保留着读书写字的基本习惯。
近来,读书更是痴迷和疯狂。因为我主动终止了游戏和手机,使精力和时间的损耗降到了最低。
基于对自我个性的分析和把握,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先前定位的学者+演讲师的角色,经过沉淀,发现自己更适合写而不是说。
这倒不是低估自己的讲话水平和能力,母鸡下蛋咕咕叫,或者公鸡打鸣来报晓,并不惹人讨厌。
但我认识到,仅仅做到这个层面,还是很低级的。
人的个性和思想,并不需要“贩卖”。尽管有人热衷于此,而且所获不菲,但往往沦为时光和历史的笑料而不值一提。
因为那样做,为着功利的目的太明显,幸福感不会持久。
我不否认庞涓、李斯式的自我营销,毕竟韩信、诸葛亮一类的等待机会、相时而动有时会错过,但一定要注意时机和能力的一致性。
如果是为了money而去做,也不过是一只文妓,压力不会小,代价不会低,所得也有限。倒不如,放开心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一心一意,浑然忘世。
有时候,我们人为设计和想象得过于复杂,从甲地到乙地,虽然没有直线,但是无论如何,走着走着就到了。
这是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