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读到《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不多时便有众多反思,其一是:
我们为什么要读诗?
不知道是不是大多数人自从高考之后,大脑就被写入了一个“失忆”的程序,渐渐把那些应试知识还给了老师,尤其是大学内不再涉猎的,文理无一幸免。在“忘却”的这一过程中,最无辜被抛弃的,应该是古诗文。
今年三月初,为了不让我的大脑越来越迟钝,或是记忆力坏掉,我在微博立了一个flag,说是每天背一首唐诗,后来范围也就变了,不拘泥于诗也不限朝代,有时一天几首,有时几天一篇,到现在记在脑子里的大约有四十多了。这些天下来,初衷早已抛在脑后,而因对它的喜爱而坚持下来。
诗词带给我的惊喜很多,我几次灵光乍现把它应用在我的日常作业里,效果不错。例如即兴口语表达课要求表达一个“在微信上过母亲节”的漫画,我用一首《游子吟》开场,成功拖延了我原本就撑不起的节目时长;纪录片课上要求写关于浙江的桥的策划,我又把柳永的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用在了解说词部分,自我感觉十分良好……怎么说呢,平常无心积累的东西有了用处,感觉很奇妙,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如果学以致用可以作为读诗的原因之一,那么其二则是古诗文带给我的,更多的,关于汉语“简而美”的震撼。
许是最近读了一些书的影响,我开始有了新的欣赏文字的角度,也会在自己的文章中更注重精简字句,揣摩用词、手法。渐渐地我发现不说废话、在文章中不出现重复的词也是要下功夫的,也感受到了自己词汇量的匮乏,用来用去总是那么几个。
我便循着前辈的指导去古诗文中寻找答案。古文寥寥数语却别有洞天,用词之细腻精致,往往让我叹为观止,引发脑部高潮。
李贺的《将进酒》一篇,前几句将色彩运用到极致。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如我自己略有所感的张九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最后一句中的“何求”总是背成“何需”,细想来,“需”占据主动,“求”略显被动,用求而不是需,其洁身自好的情感更加强烈。
再如杜甫《赠卫八处士》用天上星辰比喻与人相交: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节选)
如我们较少接触的李白的“思妇”诗《春思》,最后一句捕捉到的那个春风吹动帘帐的心颤瞬间: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
郜元宝老师在他的《时文琐谈》里时常谈到两种行文风格,一种叫“烂熟流丽”,与之相对的为“生涩朴讷”。古诗文中也存在这两种风格。
说到烂熟流丽,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开篇就大气绮丽,文采飞扬,全文更称得上一个瑰玮卓荦!(然而我要死要活还没背下来全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再说后者,古文中唐诗宋词汉赋还有诸多记、序名篇,是最常被提及的。而宋诗,完全可以说是在唐诗和宋词的夹缝中生存,在他们的伟岸阴影下默默闪光的一颗遗珠。生涩朴讷,非宋诗莫属。
这就要说回我最初提到的《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
宋诗承替了唐诗,并产生了不少名家与流派,以其吹万不同、吐故纳新的特色,在诗坛上各领风骚。就其中一些优秀作品来看,不在两大特点,一是对待人民的态度,一是驱使文字的本领。
在这本书里,作者金性尧选注了300余首宋诗,“我选本书,大体上亦是让大家多在大街上看见熟人,不过,又保留一点余地,让读者进入小街僻巷,和陌生人见见面。有重点地保证了‘主’,又有控制地吸收了‘次’。”每一首诗我们都能看到作者介绍、诗文、注解、说明,足见作者的用心。
确实,我们在《金性尧选宋诗三百首》中,可以见到不少熟面孔,如苏轼、陆游、王安石、欧阳修、李清照,都是我们学生时代的好朋友。其实宋诗离我们不远,陆游的我们算是懂得多一些的,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有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出自林逋的《山园小梅》……
另外,大家都读过岳飞的《满江红》,但他也有写景的小诗《池州翠微亭》。岳飞此人上马能战,坐案能书的威武大将军形象呼之欲出。
经年尘土满征衣,
特特寻芳上翠微。
好水好山看不足,
马蹄催趁月明归。
还有我们童年回忆包拯包大人仅存的一首五言律诗,可谓吉光片羽。作者言包拯之诗艺术性略差,但“以人存诗”,看了包黑炭真真是生涩朴讷至极了。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我不禁想,我们是不是有时过于注重了语言的功利性,而忽视了其本身作为一种文化的外在体现应该有的美感。逻辑和思辨固然十分重要,说话的艺术也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学问,还是文学、美学。
生活中不缺少抖机灵与意识流的社交语言,时而运用粗浅的文字游戏博人一笑,时而直抒胸臆一泻千里而不知其所止……我对此并不否定,自己也时常乐在其中,我只是想,我们可以适时回归到语言的本质。诗词所体现的那种节制美、雕刻美,恰恰是我们可以去学习的。
当然如果真像古诗词般地去交流,不免难接地气,有掉书袋之嫌。遇同道中人则已,否则必定曲高和寡。但是对精致语言、丰富词汇的追求,对优雅表达的追求,对时代面貌深刻凝炼的反思,都值得学习,古诗文能给我们的,一定不止几个生僻字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