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伙伴上午就更文了。随即微信我说,她要参加学校以《我的大学我的梦》为题的征文比赛。看到这个题目,让我也陷入了久远的沉思。
我的大学我的梦,于我确实是有着不一般的情结。
我读书的年代不像现在,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的高考没有扩招,每年的录取比例相当的低。通常一所普通高中每年考不了多少人。应届考上去的就更少了,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大部分是通过复读考上去的。
那时候复读现象很普遍,县城里有专门办复读班的学校。来复读的同学都是来自我们那个县的各个高中的落榜生。
当然学校教室有限,复读生也要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去复读的。
我自然也成了那个时代的复读生。还记得我们那时候复读学校的教室很大很大,而且都坐满了同学,最前排几乎靠近讲台,最后排也是靠着后面的墙壁了。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复读的班上有160多人。老师在上面讲课像在作报告一样。
在那个时代之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考上大学才是跳出农村的唯一之路。
真正读到了高中的其实一个村也只有几个人,大部分人都是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或者初中没毕业甚至小学毕业就回家务农了。
所以读到高中的都是凤毛麟角的了。家里人都认为既然已经读到这个程度了,那也只能硬着头皮欠债也要让孩子再复读,因为只有走高考这条路出来才有出息。
复读生的压力山大,有学习中课业上的压力,老师经常在耳边说起今年的招生比例,父母在家辛勤劳碌那双焦虑期待的眼神。父亲一个人的工资要供我们姊妹几个读书。
心里也很想尽快改变这种悲催的现状,通过复读考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让父母姊妹以我为傲,更想让村里的人刮目相看。
本身自己的基础也不好,又加上内心总有一种无形的压力,一到考试心里就想着,这是全力以赴的唯一机会了,一定要好好地把握,孤注一掷。我努力让自己镇定,放松。按照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沉着冷静,要难大家都难,不要紧张,容易大家都容易,不要大意。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遇到一时找不到突破口的题目,心里立刻紧张起来,思路也就更狭窄。
每次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地考完,之后又是胆战心惊地去对答案估分,再如炼狱般煎熬地等待高考分数出来。
这样复读复读再复读的结果仍是以失败告终。
只好认定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认命吧。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就去考一个成人高考什么的,早就拿到一个文凭了,复读的那几年真的是浪费金钱和时间。还把自己和家人搞得焦虑不堪,神经紧张,身心交瘁。
可那个时候,成人高考毕业之后不解决户口,不分配工作。认为读出来没有用处。眼光也被那个时代所局限。所以大家都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
结果是,很大部分复读生碰的头破血流也没跳出农门,倒是随着改革开放的盛行走向沿海城市去打工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年没有考上大学去外面打工的同学中,有好多都在城市扎了根,而且混的很好。
那个时代没有考上大学的农村孩子,都不愿待在家里的,自己悲观失意,家里人也很郁闷焦虑,整天在一种唉声叹气沉闷的氛围中度过。
我出于面子,来到了武汉打工,因为我不想碰到村里那些连小学都没有毕业的人,怕别人在背后嘲笑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还不是跟她们没读书的一样出来打工。所以没有选择去广州,那时,我们那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是去广州打工。
算命的人说,我的命中会有贵人相助。
确实如此。我在武汉工作生活如鱼得水。工作上得到了好几位像父母一般的领导们的关照。
只是在自己工作之外的闲暇中,我脑海里总有一个愿望蹦出来。我一直羡慕那些上大学的同学。那时,我工作生活的地方离江汉大学的老校区很近。多少次徘徊在学校门口,心里很想进去咨询如何通过自修去拿个大学文凭。可是一想到家里的妹妹在读高中,弟弟也在读初中,家里就父亲一个人有工资,还有农活方面的开销,我的工资又不高,要是我去自修了,就没有钱寄给家里了。
思来想去,我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安心上班,再不去想自修拿文凭的事情。
武汉之于我真有一种生命中的缘分。我终究也在武汉成了家,变成了武汉人。
老公诚实厚道,待我很好。好东西都留给我吃。他也是来自善良朴实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父亲曾参加过抗美援朝的战争,转到地方工作后又是那个时代的劳模。只可惜天妒英才,在他父亲退休没两年就得胃癌去世了。
老公上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一个妹妹,他父亲去世时姊妹三个刚参加工作,母亲又是视力残疾,可想而知他们那时的生活还是很艰难的。
如今,我们早已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了。老公姊妹三人中,我们的女儿最小,现在也读大学了。
平时工作生活家庭,闲余时心里也还是会有隐隐的遗憾。我知道是隐藏在心底的愿望再次萌芽了。
不知是为了圆自己的梦,还是为了弥补自己心中的遗憾,亦或是想为自己的工作带来些许附加值。两年前,我毅然报考了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社会工作专业。专业与我的工作性质对口。
真的感谢我老公,对我这个年纪了还去折腾,花时间和金钱去拿个大学文凭还表示特别的支持;也感谢我的小伙伴,好女儿对我的信任与鼓励;更感谢我自己,还有敢于去挑战自己的勇气和执着的精神。
两年来,每个学期都要经过网上作业、网考、去学校参加笔试,我都按着节奏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
如今,所有课程都已经结业了,进入了毕业准备阶段。
回顾所来径,岁月悠悠,白驹过隙。我已从当年走出校门的青春少女变成了少女她妈。埋藏在心底二十多年的愿望,我终于把她变成了现实。
这真的是圆了我少女时代的一个梦。
我的大学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