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数:2479 写作时间:2小时20分钟 阅读需要5分钟
磨蹭,是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尤其是在写作业和学习的时候,似乎表现得会更加严重。
最近跟一些当家长的朋友聊天,才知道孩子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很多家长有一种职责叫做:盯着写作业。家长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枯坐在旁,不刷手机,不看电视。形成了一种挺有仪式感的学习方式。
不一定所有家长都有盯着写作业的经历,但孩子写作业时候磨蹭,估计很多人都有体会。他们可以细心的端详铅笔,可以专心的研发橡皮的各种用法,或者认真的在纸上乱涂乱画,但就是没有学习。往往半个小时过去了,做不了三道题,每道题合10分钟做完。这样磨蹭的行为往往看得家长心头火起,恨不能亲身代之。
代替孩子写作业是做不到了,所以焦虑之下,就只能用紧盯防守的方式看管孩子的学习。不过效果是否足够有效,实在是很难说。家长和孩子似乎陷入了一个以学习为目标的共生状态,组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共同体,维持了这样一种相互监管但效果并不显著的仪式。
想解决孩子磨蹭的问题,还是应该知道磨蹭的含义。
所谓磨蹭,换句话说,就是效率低下。
什么决定效率?
其实效率低,依然只是做作业慢的表面现象。如果只是看到这个表现,就强力的介入进来,效果也不会很好,而且也只能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
我们都是从小时候一路学习过来的,除了那些学霸级的存在,我们经历大都类似,当不得不在课桌前磨洋工的时候,文具就会成为一个有生以来最有趣的玩具。铅笔无论笔尖、笔芯、笔帽都那么有趣,铅笔盒也像飞船般充满想象,一张白纸上,更有无穷无尽的娱乐空间。
家长能做到的,只是当孩子玩笔的时候,喊一嗓子,在纸上画黑疙瘩的时候,再训一句。换句话说,只是起了警报器的作用。但如果孩子确实盯着习题本,但大脑却神游九天之外的时候,家长还有办法么?你又不能钻进孩子脑袋把他拽回来吧。
所以再强力的外界介入和贴身管控都是不能让孩子提高效率的。效率的提高也不能靠不断的提醒和指摘。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决定着效率的高低。
效率的核心是注意力。
孩子学习的时候之所以小动作不断,宁肯一晚上都在耍弄文具也不认真的写一个字,根本原因是他的注意力不在此处。
怎么提高注意力
随着年岁渐长,人的注意力和自制力是会不断增强的。而在儿童时代,注意力这种很重要的能力实在是弱不禁风。
孩子面对这个新奇的世界,充满好奇,也精力充沛。他们希望了解世界的每一个方面,去探寻世界所有有趣的地方。这是儿童的天性,那么我们首先就要接受这样的事实:
儿童的注意力,是十分分散的。
距科学家研究,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数据如下:
5-6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0-15分钟;
7-10岁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20分钟;
10-12岁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25-30分钟;
12岁以上能超过30分钟。
可以看出,儿童实在很难在一件事上持续的长时间的投入精力。虽然随着年纪增长会有所提高,但幅度是比较缓慢的。另外注意力的培养也十分困难,就算是我们这些成年人,都很难集中注意力太长时间,我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去刷手机上的信息,时间早就碎片化了,这种注意力的分散状态,成为很多人的常态。据说比较严重的每5分钟就要拿出手机亮一下屏,否则就会觉得没着没落,这种感觉几乎已经算是焦虑症。
因为孩子的这些特点,注意力难于集中是自然的了。不过好消息是注意力是可以训练的。比如常见的方法有:
番茄工作法
特点是培养短时间内的节奏感。固定的学习节奏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有效避免拖延。保持适当的休息
人是不可能永远学习下去,学习本身就是很耗费精力的事情,适当的休息有助于精力的恢复。
重新设计学习体验
我们的传统有些太过强调苦学,而不讲学习的乐趣,仿佛学习是没有乐趣的。
学习当然有乐趣,但不容易发掘也是真的。
为了发掘这种乐趣,我们应该重新设计学习体验。
学习流程的培养,其实可以大量借鉴游戏的规律和特点。我们从小就有这样的经验,一个游戏,哪怕在无聊,我们也能津津乐道的玩一整天,哪怕腰酸背疼、眼花流泪,都意犹未尽。
游戏往往不在于界面的良好,比如早期的那些游戏,例如俄罗斯方块,弹珠球,贪吃蛇,都是界面相当简陋的,但依然是伴随我们消磨时光的最好伴侣。为什么一个这么简陋的游戏也会让我们如此著迷,但是对于学习似乎就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
最重要的是反馈机制。游戏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增大粘性,让人流连其中的,而最有效被利用的心理学概念就是反馈。在学习领域,我最认同的促进学习效率的方法也是设计良好的反馈机制。例如方法有:
有意识的增加反馈
“做完这单元的题目”,这是典型的目标而缺乏有效的反馈。孩子做完题目不会有任何提高的成就感。对于孩子来说很容易就消磨了学习热情。可以在学习之前确立一下晚上的学习计划,并书面列出来,当完成后让孩子打钩,就形成了一套简单的反馈机制,目标从无意识变得可达到。确立短期学习目标
我们有时往往太过注重长期愿景的构想,例如“好好学习,今年期末考试考到第一名。”,这显然是笼统的长期目标,效果相当有限。我们要努力变长反馈为短反馈。以短期目标为当前的里程碑,完成一个个小目标,然后才能积小胜为大胜。不要急功近利,形成错误的反馈机制
“你考到第一,妈妈给你买个iPad”。家长的价值在于帮助孩子设计反馈机制,而不是生硬的参与进来提供反馈。这不是一个好的闭环。父母提供物质奖励,会把孩子的学习动力带偏,变成了物质导向。那你下次不买iPad了呢,他没奖励,还要不要学习了?至少学习动力会下降好多吧?让孩子适应不断的探索未知学习区
学习的历程就是不断的探索和接受未知,我们都是愿意活在熟悉的舒适区的,对于未知的学习区总有各种各样的恐慌。孩子更是这样,学不会,挫折感是很强烈的。构建面对挫折感的反馈,变挫折感为可控的经历,是很有用的。(这留待以后再细说)
说在后面
我个人是不赞同家长长期掺和在孩子学习中的,因为容易用力过度,很大几率会造成孩子学习节奏的混乱。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的磨蹭可能是对家长干涉的一种反抗?想想看,当你上班工作的时候,领导就派一个人甚至亲自在旁边全程指导工作,你会不会觉得相当愉快,并且工作效率大幅提高的?
孩子也是这样的。尽管会有家长说我这一切都是为他好啊,但是这并不能作为干扰她的一个理由。
家长可能又说孩子就是没有自制力,所以得家长盯着。但这也不是理由。想想看吧,有多少人在工作的时候依然隔几分钟就拿出手机摔一下上网没事看看网页之类的,你的注意力是很集中的吗?
其实最终的目标,还是让孩子自己养成学习的节奏。
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想说的,除了帮孩子确立一些学习方法,还要给孩子一定的学习的选择权。只有他对自己的时间有选择和决策权,才有可能自发的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否则对孩子来说,每天就在一条无穷无尽且终点遥远的时间长河中飘荡,对孩子来说,快或慢又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