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古体诗词”应该是通指中国古典诗词,包括了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就是“旧体诗”,还有词牌。这就涵盖了中国传统诗词所有类目了。
所以,这里不用考虑平仄格律的限制,只看如何写出意境,最好是“很有意境”。
什么是意境?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而古诗词的意象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基本上已经固化。所以古诗词的意境就得靠传统诗词的意象来体现出境界,才能称得上有意境的“古”诗词。
意象用词是固有的,也可以新创,我们可以使用的材料,可以增加我们思维的广度;而境界,是灵光一闪,是我们思维能达到的高度。
一首好诗,广度和高度必须同时存在,才能称之为有意境。
意象与境界
意象是工具,境界是结果。也就是说创作一首古诗词,意象是为境界服务的,服务好了,境界高了,这首诗的意境就出来了。否则的话,空有意象,只是大堆浮华的古词堆砌,无法盘活意境,也就是烂诗一首。
近来很多古风作品,就是如此。能看到满眼的“秋风”、“古道”、“白马”、“天涯”,你却不知道它们在一起要表达什么,或者表达的内容是荒诞的,古怪的,并不能真正体现中华传统诗词含蓄美感。
这种作品就是假大空的伪古风。
意境的关键在于寻找灵性,给文字、意象以生命。
意象积累
虽然说堆砌古词不好,但作为一个想创作古诗词的人来说,学习使用传统固有意象的词语是必须的。这也是“诗家语”的一种固有特色。
传统诗词因为几千年来的传承,很多意象已经固化。比如我们看到“西风瘦马”,自然想起漂泊的旅人,我们看到“老树昏鸦”,自然联想到天涯孤独,我们看到“刀剑如霜”,自然想起塞外刀兵,纵马北疆。
这些其实都是古代诗人赋予这些独特景色的个人情感,只是在时代的沉淀下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最终成为固定的意象。这些意象,在当时,在那篇诗文中无疑是上了境界的。所以,我们称这种诗词“有意境”。
这类意象积累需要大量的,长期的对古诗词的阅读赏析,对于爱好者来说,这并不辛苦,在愉快阅读中就可以增加积累,也算幸事。
难的是长期的坚持。
所以,想要写出好诗词来,首先真的是要喜欢并愿意为之付出时间和精力。
盘活意境
在大量的赏读古诗词中,不但增加了我们对于古词意象的广度,也会增进我们对古代诗人创作思路的思考。为什么这里要这么写?如果我会怎么写?为什么他写出来是千古佳句,而我写出来不忍卒读?
人类的求知欲在这个时候会催生大量的思考,最终达到某个临界点,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这个临界点也是无数新时代诗人败下阵来的瓶颈。
一旦突破,思维中和古诗词人的思路合契,当遇到生活中让触动我们的瞬间,脑海中的古诗词思维套路就会帮助我们解构这个灵感,然后用积累的古代意象重新组合,再通过“诗家语”的形式抒发出来。
这就是一首完全古意的诗词,在意境上已经高出直白浅近的作品许多。
你的诗词意境,就真的活了。
随手示例
时近中秋,昨夜酒后出门望天,夜云清朗,月亮银白挂于中天,风中暗香袭来,万物清明。天地同色,有酒相伴,便再也无欲无求。
咱们怎么成诗?
我们手动还原一下过程。先拆解画面,发现自己的感受,找出我们要表达什么?然后用合适的意象来重构我们这段语言。
很显然,要表达的内容是类似于陶渊明的“欲辨已忘言”的境界,那么所有景色、事物都会染上这层苍茫、清凉、迷失的本色,意向选取中会自然屏蔽掉月下行人遛狗、小孩子奔跑之类的场景。只留下银河、夜云、清风、暗香,在“有我”的意象中凸显出境界来。
月下秋长白,平林过暗香。
扶摇乱金桂,把酒觅吴刚。
月色下的秋天一片苍茫冷白,远处传过来一阵阵暗香。那是凉风乍起扰动了广寒宫中的桂花树吧?懒得管了,带上酒去找吴刚。
这是一首仄起仄收,押平水韵“七阳”部的五绝,因为是个人感受随手所作,也没有修饰和字句斟酌,连标题都没有,只是做个随手示例。
不能说意境怎么样,但至少还是能传达出当时的感受的。
示例虽然不好,但是方法应该是这样的。
要写出“很有意境”的诗,对于每一个爱写古诗词的人来说,都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然后在某天开窍,也就是“悟”了。
像不像修行?没错,写诗就是一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