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孩子,与家人的沟通还好吗?”
——“挺好的。”
——“0-10分打几分?”
低于6分就只能说你自我感觉挺好而已。很多时候,大人们也是总以为家庭里沟通很好啊,事实上,可能只是单方面表达的自我满足。
所谓“沟通”,不仅是说要表达的内容沿着“沟渠”去流动,更重要的是这道交流的渠道是通畅的,是信息可以到达对方那里并被对方接受的。如果只是一方表达了信息,对方没有收到并理解,这个沟通基本上也 算是失败的了。诸如,家长总会给孩子灌输各种大道理,感觉是全心全意地去爱孩子呀,可为什么孩子就不听呢,就不懂事呢,这就是只去做“沟”而没有“通”,只是单纯表达自己想法,而完全没有在乎对方是怎么想的,没有用对方能接受的方式,所以交流无法顺畅。
回想一下,你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处于以下什么样的阶段?
1.打招呼状态。孩子只是回家说声,我回来了,然后进屋关门,吃饭时被叫出来吃饭,然后又待在房间里不出来。是这种状态吗?还是说孩子进家门连招呼都不打,直接默默走进自己的房间。
2.可以随意讲述遇到的事情。比如,今天在学校里遇到什么好玩的事情,班里同学怎么样。如果孩子一讲不是有关学习的事情,或者不是你想让他关注的事情,那么下次遇到那些你不愿意他关注的事情,他也不愿意讲给你听了。
3.可以进行观点的交流。当有些事情发生了,人们都会产生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一定也是千差万别的。当孩子说出与你不同的观点,可能完全和你相反时,你会是什么反应?是接纳吗?真的是接纳还是立马反驳对方,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证明孩子的“幼稚”。当然很多家长不会反驳的那么直接,可能会说一通不错之后再来个“但是”,这一但是,前面的那个一通约等于没有说。当你不会“倾听”,只是去用你的道理像驳倒对手一样驳倒孩子时,你可能再也听不到孩子的真实想法。你能确定你认为的都是对的吗?或许在你的世界里是的,你是否能看到对方眼中的世界?
4.可以尽情发表感觉、感受。难过了就哭,而不是被说成软弱没出息,高兴了就笑,而不是被念叨幼稚可笑。当所有的感觉感受都被接纳,孩子就会了解什么是喜怒哀乐,也就更能觉察别人的感受感觉,同理心也更容易被培养。
5.敞开的状态。孩子可以毫无保留的表达而不用担心被评判、被指责,做任何事都能被接受,孩子便可以做真实的自己。
五个阶段中,你们处在第几个阶段。很多人都止步在第二三阶段。一旦孩子说出不同于家长的话(或者其他关系中对方不同于你),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批评批判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至高无上”,沟通的层次就不会再有什么深入。而当孩子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不能被理解和容许,矛盾就会一点点积压,各类情绪就遗留在脑海和身体里,与父母的隔阂就也会越来越深。
家长以为家里不讨论那些他们不想听到的东西,孩子就一心向学了,而事实上是,孩子依然在关注,只是不愿再跟父母说了,可能是和同学朋友说,可能自己憋着心里。而就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把孩子推得越来越远。
想要孩子跟你畅所欲言,既要用亲和的方式,更要有接纳的姿态,不批评不评判,孩子才会乐于分享他的一切。即使你觉得正确无比,也是你认为“正确”的事情,用引导的方式而不是说教去对待走偏的方法。否则,你会离孩子越来越远。家不能畅所欲言、安全舒适,和酒店和审判堂有什么区别?
同样的,亲和、接纳、支持,亦适用于家中的其他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