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30日起,包括微信、支付宝在内,所有网络支付都实行“断直连”,必须统统经过网联,过去在淘宝上购物,支付流程是这样的:
1、支付宝收到你付款请求,向银行(支付宝绑定银行)发起协议支付;
2、银行收到请求后,在你的账户扣掉300元,;
3、银行告诉支付宝已扣款成功,交易完成。
网联介入后,支付流程是这样的:
1、支付宝收到你付款请求,自动向网联发起协议支付;
2、网联将交易信息保存数据库,再将请求转发给招行;
3、招行在你的账户扣掉300元,告诉网联已扣款成功;
4、网联再告诉支付宝并传输,支付已成功,交易完成。
网联直属央行,本质上是国家为了强化对金融支付领域的监管而采取的一项措施,过去第三方支付平台直接通过银行结算,信息混乱且分散,央行无法有效监管,现在央行直接在支付流程上强行加入“网联”,就是为了对支付流水做统一的管控,是国家未来三到五年三大风险攻坚战的一部分。
新闻出来后,老猫在朋友圈发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是中国支付史的大倒退,老猫骨子里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但这么偏执的解读网联清算平台,实在让我摸不着头脑,这次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管控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不妨从清算流程变化前后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做个梳理。
对普通消费者来讲,微信、支付宝同样好用,支付体验不受影响,同时自己钱更安全了。至于老猫说的支付要多出欠费之一的成本,我特地去查了专业财经媒体的报道,查询结果恰恰相反,报道一致认为网联上线将对消费者带来一定利好,“线上清算费率或仍有下降空间,线上线下费率可能趋于统一。随之也将传导给消费者,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中小机构也能够有更多针对C端的创新,提供更优质便捷的服务”;哪种说法符合现实我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可以确定的是,跨行网银互转已经普遍是零手续费了,而且网银APP普遍跟进了指纹识别功能,转账方便快捷,再说了,微信支付宝平台提现到银行卡在一年前就已经被强行要求加了千分之一的手续费,网银作为一个具有监管属性的清算结构,如何能提高消费者的结算成本?综合各方面信息,老猫对这个消息的解读好像不是很靠谱。过去第三方支付平台对规模巨大的资金拥有支配权,挪作他用,国家也无法有效监管,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代表的大量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设多个备付金账户,关联关系复杂且透明度低,从某种意义上看,第三方支付机构各自构建支付清算体系,却游离在现有金融系统之外,风险太大,有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把沉淀资金挪到其它高风险领域去冒险,极有可能让用户的钱打水漂。最近暴雷的互金平台唐小僧,涉及金额竟然高达800亿,这背后新浪支付扮演的是帮凶的角色。
对第三方支付行业来讲,沉淀资金被否定,躺着赚钱的日子过去了。过去用户存在支付宝、微信上的钱是以支付宝、微信的名义存在银行的,涉及的利息收益都归支付宝、微信所有,用户只能看着吃哑巴亏,网联介入后,第三方支付平台理论上将不再享有对沉淀资金的支配和收益。
对金融系统灰色地带的人来讲,洗钱不好洗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每笔转账交易,都将被央行看清楚,而在此之前,由于交易是“直连模式”,央行看不到第三方支付的“完整的资金转移链条”,不于监控洗钱、行贿、偷漏税等行为。
创新型金融风险得到控制。过去一段时间各个互金平台暴雷跑路频发,互金的资金渠道基本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主,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三方支付平台是互金风险最大的帮凶,支付渠道被监管后,大量异常资金流动会被网联清算中心及时发现,避免后续再酿成数百万人投资跑路的事件。
第三方支付平台结算流水被纳入监管是国家强势维稳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快捷支付本身并没有什么负面影响,反而提高了平台资金的安全性,无论从什么角度讲,在金融监管上都没有必要去中心化,任何一个对社会有深入认识的人都不应该本能的排斥政府力量对非成熟领域的介入,任何一个成年人都不应该对人性本身盲目乐观,多看看历史,可供借鉴的东西太多了。
刘德昌 2018年7月13日 于 合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