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金水河发源于密县梅山北的黄龙池,长28.2公里,流域面积130.5平方公里,属淮河水系。由西南向东穿过市区11.3公里(上游淮河路桥~下游107国道)。金水河与历史一同历经变迁,缓缓流过3600年古都历史的郑州。
相传,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郑国的宰相子产在公元前522年去世,在他执政的26年中,廉洁奉公,居高不谋财,功赫不邀封,竟致家境贫寒,家中没有积蓄为他操办丧事,儿子和家人只好用筐子背土在新郑西南陉山顶上埋葬他的尸体,将墓朝向郑国方向,以示永不忘本。这件事被郑国的百姓知道了,男女老少纷纷拿出自己的珠宝首饰助葬,可是子产的儿子为了保持父亲一生的清正廉洁,生不与百姓争财,死不与百姓争地,而不肯接受,人们只好把这些珠宝首饰扔到子产封邑的这条小河中。珠宝在碧绿的河水中发出绚丽的光彩,泛起金色的波澜,从此,这条河被称为金水河。
这是民间最流行,也是最美丽的金水河名称起源传说。但《史记·郑世家》中对子产去世时的人民反应的描写只有寥寥数笔:“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虽然人民对子产的拥戴之情与传说相比并无不同,但毕竟没提到金水河的事,《左传》、《国语》等亦是。“金水河”一名与子产联系起来,出自元朝《贾氏说林》:
“子产死,家无余财,子不能葬,国人哀亡。丈夫舍玞佩,妇人舍珠玉以赙之,金银珠宝不可胜计。其子不受,自负土葬于邢山。国人悉辇以沉之河,因名金水。”这记载已具有完备的故事脉络与细节描写,金水河的这个传说起源民间,传说起源时间也必然在元朝或元朝之前,而“金水河”一名的产生则在北宋。
史载:“(宋太祖建隆三年春,将军陈承昭)引(京)水过中牟,名曰金水河,凡百余里,抵都城西,架其水横绝于汴,设斗门,入浚沟,通城壕,东汇入五丈河,公私咸利焉。”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为解决开封的饮水与漕运,派兵开挖了人工渠道,引源自郑州西南流经郑州的水系,因“如金带,以其来自金方,故名”,即金水河发源于开封的西方,五行五方中西为金,故名“金水河”。金水河与汴河、蔡河、五丈河共同构成水路交通网,使东京航运发达,经济繁荣,并其因水质清澈甘甜,成为东京城主要的饮用水源及河流、池沼的补给水源,但最终因为北宋灭亡,荒于治理,金水河成为弃河。如今的金水河已不是北宋时的“漕运四渠”之一,但这个名字却是一脉同源,继承了下来。
于是金水河这个美丽的名字就此产生,而它迷人的风光也曾位列“郑州八景”之一,有“金水晴波”之誉。清代诗人司星聚在《金水晴波》中描述了金水河渔舟唱晚、岸柳如烟的如画景象:“管城环抱绕金河,潋滟晴光涌绿波。两岸空明云影淡,满川摇动日华多。蘋洲晒网听渔响,柳树飞桥有客过。悟得沧浪清浊意,聊将一曲和高歌。”
历史上的金水河名称几经更迭。《水经注疏》载金水河名为“管水”。管城县外城,古管国城也。即今郑州治,周武王以封管叔矣。杜预曰:京县东北有管城者是也。俗谓之为管水。即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三弟管叔鲜在郑州管城,建立管国,故“管水”因“管城”而得名。《隋志》记管城有郑水。则其又一名“郑水”,又一名“新郑水”,实则为后人于“郑水”添一“新”字。原文载:“因先有此郑,故以河南之郑为新郑,下文所谓指新郑为言是也。《洧水注》亦明新郑,此非新郑地,阚骃何至以石桥水为新郑水?且郦氏引之,何以不加辨驳?当本作谓之郑水,新字是后人所加。”故“郑水”自然是“郑之水”,当毋庸置疑。
《水经注疏》:“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又按《寰宇记》:“郑水一名不家沟。不,姓也。《晋书·束皙传》有不准。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或云,与丕,平字通。《春秋传》之平郑,亦作丕,盖其地有不姓人居之,故即姓以名沟也。”故金水河(郑水)又名不家沟,是因为当地有姓不人家居住,故名。是俗传展转改易,既以不家水为管水,又变管水为郑水矣。
金水河还有个俗名,入不得大雅之堂,清乾隆《郑州志》载:“金水河俗名‘泥河’,在郑州城西关外一里,乃郑水之西派水也。”这是因为遇到多雨季节,金水河山洪泛滥,挟裹着泥沙崩腾而下,故得此名。
从“管水”、“不家沟”到如今的“金水河”,金水河流淌过了数千年的时光,像一条飘带,由西向东,流淌在郑州市民身边,与郑州结下了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