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语第四个年头了,读过很多日语文章,写过很多日语题,编过不少作文,参加过很多次演讲比赛,也翻译过一些文章,但凡使用日语,就不得不被迫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思考问题。
最近中英日语经常来回切换,也开始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反思,进而让我发现了非常吃惊的现实。
我的待人处事方式逐渐被带偏,中文写作习惯也染上了翻译腔调……
上述的现象和语言学习并没有一对一对因果关系,但总感觉和语言学习脱不了干系。
先说一说写作方面的吧。日语有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委婉。肯定的事情,也会留点余地。 所以经常围着一个意思绕来绕去,生怕你不懂,又担心说得太直接伤害到你。于是在我的文章里,就出现了很多似乎、好像、显得,也会遍布我想、虽然、但是、即使、吧……
这里有一篇课文最后一段的翻译,看日语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但看完中文翻译,觉得一是翻译自身不自然,二是真的啰嗦。
也没有刻意攻击日语自身的特点的打算,只是这样一种习惯被带入中文,就显得极其不自然和苦恼了。
当然还有一部份日本的文化特征,比如说话的时候,也留有余地,把话说一半、说得含糊,让你去猜测话里的含义。隐含着,就算我没有直接说,你也能明白我的意思吧,这样的心理预设。而对方,也需要去观察,推测话里的含义。所以,如果用“你不说我怎么知道”来反驳对方,那他可能会崩溃,并觉得你太无理取闹。
所以……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对别人抱有期待了,希望自己略微透露一点线索,对方就能明白我需要什么、希望他做什么。所以我也是被说“你不说我怎么知道”的那个人。
日本文化里,很多待人处事的方法和原则都让人觉得稳重而真诚,但在我们的文化语境中其实适用范围并不广。也并不是每个学语言的人都会受到影响,这也和我本身性格软弱的一方面产生了共鸣才被轻易入侵。
说白了,还是自我的问题。不自信,就会倾向于用一种现成的,温和委婉的方式和他人接触,不善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就暗含在文字里。语言,就这样给了我一把钥匙,打开了自己的另一扇窗。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从外语回归母语的体验。都说,不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就无法认识自己的文化。长期的耳濡目染反而会遮蔽我们对于自身文化的直接感受,难以总结、对比出,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有何特点,如何珍贵,与自己有何联系……
日语,是指引我回归中文的指示灯。这和是不是日语没有明显关系,如果我深入学习英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法语……那完全也可以是它们。关键在于,学习语言的同时,体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接着回头一看,啊,原来中国文化是这样的!
于是快乐而自在地回归中国语言文学、回归中文写作、回归中国历史文化……
一直不善文科的理科生,终于绕了一个大圈之后,幡然醒悟,回到了最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