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内地农村的贫穷现在的人无法想象,住的是土房子,过年过节才能吃得上肉。耕地是用人,犁和牛。用绳子把犁和牛连起来,人在后面挥鞭驱赶,人累牛更累。前不久听母亲说起小时候的事情,一次耕地时,牛怎么驱赶都不往前挪动一步,父亲暴跳如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牛身上,但是牛只是横躺在水田里,任父亲一次次抽打,牛的眼泪不停地流出来。这是我第一次听说牛也会流眼泪,心里很心疼那头牛,为什么牛累成那样,父亲那么狠心不让牛休息呢?
稻田凭借人力加牛力犁好后,要抽水泡田,上化肥,再套上牛用一种木质网格状下面带大钉子的工具把大土块打成小土块。种子是事先泡发的,发芽后撒到一块或两块地里作为秧苗,秧苗长到大概10cm长,大概四五月份就要开始把秧苗拔起再分插到其他田里去,俗称插秧。插秧时人在水田里,身子一直弯着,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秧插好之后,主要是要保证水的供应以及打农药除虫,夏天遇上干旱,大大小小池塘里的水都被抽干了也不够,这时候农民就会很惆怅。
等到秋天,稻谷黄了开始收割,农民就会趁着晴天抢收,如果不幸遇上连续下大雨,一部分稻谷会洒在田里烂掉,有大风的话,稻谷也会被吹倒在田地里。那时候没有割谷机,都是人力收割,最怕下雨,要抢收,每天早上四点左右就得起床去割麦,麦子都是用镰刀一茬茬割出来,再用麦秆做的绳子捆成大概一米直径的一垛垛,俗称“草头”,草头用木扁担挑回家,木扁担两头是铁做的,尖尖的,可以插进草垛里,所以一次只能挑两垛,父亲就这样一次次地在稻田和家里面往返,或者用木头做的板车拉草头,效率高一点,一次可以拉10捆左右,但是要用绳子固定好,防止草头中途滑落。这样每天忙到太阳落山之后,天几乎完全黑透才回家。
回家之后迅速吃点饭,就开始就着昏暗的灯光和月光“码草头”,也就是把草头堆存起来,草头一般会堆十几二十米高,在门前晒谷地的一边堆成一堵厚厚的墙,堆这么高要靠一种木头做的杠杆拉上去,一个人在下面挂草头,一个人搭木头梯子爬上草头堆,接住草头并且一个个压实码好,一直到晚上九十点,也有时候到十一二点。这样一天忙完之后几乎一倒床上就能睡着。
下雨的话,要用“油布”,一种塑料防水布把草堆盖好,晴天的话,就要赶紧把草头散开来铺满晒谷场,一边晒,一边用牛套上“石磙”一圈圈地碾压,使稻杆和稻谷分离,俗称“打谷”,谷打好后,晒干,聚集在一起,用麻袋一袋袋装起来,家里都没处下脚,堆满了谷袋。
这样,秋收时候农民要连轴转,忙活两个月,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高强度劳动,体力消耗极大,那时吃饭用15cm左右直径的大瓷碗,父亲一顿要吃两碗,用母亲的话说,那是白汗累成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