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一代人,曾经深陷对985、211的崇拜的泥沼,仿佛读了好大学,命运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也不例外。
从小学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怀揣着骨子里小小的骄傲走进高中。如果说初中的学生大多是一个镇的范围,那么高中的同学,已经遍布整个县城还要广。
没日没夜学习的封闭式初高中,就是青春仅有的记忆。
高中成绩已经大不如以前,最差的时候到了全校500多名,但还是因为那小小的骄傲,让我觉得,一定可以考上大学。结果,我连二本都没考上。
考虑三本高昂的学费,专科又看不上眼,不想在家种地,只能复读一年。
第二年,如愿考上了一本线,离985,211依然很遥远。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情结吧,后来读了一个211的研究生。
如今,毕业2年,除了把自己嫁出去外,还是一无所有。(此处所谓拥有,大抵是指世俗眼里的一切物质生活,房子,车子,票子……)
我家那位杨先生也是从211,985走出来的,还不是和我一样。
如今985,211的概念越来越淡化了,却依然是不少人喜欢谈论的话题。
城市的孩子们或许已经不屑,因为有条件的,甚至不用参加高考,就可以出国了。更有甚者,靠父辈之力,轻松就成了华侨。
但农村的孩子没有那么多选择,学习好的勉强能圆上大学的梦,学习不好的,早早辍学打工。
农村这一代代的父母,也不像城市的父母有文化,有见识,能给孩子更多的规划和选择。
其实,我们花了很多年才敢去承认,世界是不公平的。努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命运,却无法颠覆命运。
从起跑线开始,城市和农村的孩子就不一样。所以,每一个从农村走出去的孩子,真的要花上18年甚至更久,才可能有机会和城市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留在在大城市奋斗,想要靠一己之力在大城市立足,很不容易。可能要许多年,才能圆一个城市梦。而不少独生子女,靠着父母多年积蓄在城市付个首付,一切都安稳了。
除了985,211,除了那些挑灯夜下奋笔疾书的日子,我们还有什么?
我想,大抵是渴望公平和改变的勇气,永远向上,不肯认输的骨气吧。
我们虽在不公平的世界中生存,但世界看得到每一个人的努力。
我们知道幸福从来不只是房子,车子,票子,我们一无所有,却也拥有着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