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一天晚上要练琴的时候,孩子突然说:妈妈,你一会儿给我找一找《天耀中华》这首歌好吗?老师让听的。我说好。
于是练完琴,我就用手机播放,娘俩一起躺在小床上听起来。很好听的歌曲,歌词充满正能量,旋律也大气、优美,我享受着这惬意的时光。
一曲将要播完,我想着可以试着弹一下,于是起身往钢琴探去(屋子小,孩子的床旁边,就是钢琴),没想到,同一时间,孩子也起身往钢琴走去。人小、灵活,他先到一步,开始在琴键上摸索起来。
我不禁为娘俩的这种心有灵犀,觉得略有得意。
两个人探索一番,当然还是我先能弹下来,毕竟年龄大嘛!
要洗漱了,又用刷牙洗脸洗脚的时间,让我播了几遍,还要求不同版本的:王方真版、姚贝娜版、徐千雅版、孙楠版。
呵,小小年纪,知道的还不少!
如果不是时间晚了,恐怕他还要继续听、唱下去。
我说:明天给你打印歌词,再找找有没有钢琴演奏的曲谱。等他睡了,我上网一查,只有这首歌的原曲谱,没有钢琴弹奏版本。
第二天一早起来,眼睛还没睁开,又开始哼:“天耀中华……”
放学回来,说同学送了他一张打印好的歌词,我就偷懒了。
人家自己注上拼音,每天练习演唱,第三天就高兴地告诉我歌词能背下来了,还非得让我听他唱,检查对不对。
以后的几天,想起来就让我给他播放一下,自己跟着唱,陶醉其中。
再后来,让我给他找伴奏带,他要自己唱了!
看着小小的人儿,煞有其事地唱着这么充满爱国情感的歌曲,那些意蕴深厚的词语出现在他的嘴里,觉得真是有意思!
家里于是掀起一股学唱《天耀中华》的热潮来。
首先是我,总是听他唱,也就熟了(歌词记不住)。
其次是姥姥姥爷,也都是喜欢音乐的人,平时自学着葫芦丝,没事儿除了给我们做饭,有点儿空就躺在沙发上,带着耳机学唱歌、唱谱子。
不过到底是年纪大了,姥姥说:“太难了,我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呢?”
我跟孩子说:给你布置一个任务,教会姥姥姥爷唱这首歌。
他很轻松地答应了。
学唱这首歌,不过是一件小事。但是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尝试分析一下,怎么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习惯。
首先,孩子天生是对未知事物充满兴趣的,对老师的布置是奉若圣旨的。家长一定要保护好,配合好。
老师不过就是要求孩子“回家多听听、唱一唱”,但是孩子很认真,要求家长给找音频听——当然得让家长找了,孩子自己又不会找,你要是说孩子自己上网搜索能力很强,其实家长心里也会有另外的担心啊——那就更不能把握孩子接触的是什么了。
家长给他找了,就是在传递一个信息——你这么做是对的,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是当回事儿的,那么孩子就得到了正强化,以后还会这么去对待每一个任务。
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给他找,甚至还不耐烦地说“去去去,你作业写完了吗?”你觉得是对学习的重视,却无意中引导孩子对各门功课区别对待。那么渐渐地,孩子可能就会变成:我愿意的,就认真对待,我不愿意的,就不理他。
其次,孩子天生就掌握学习的最质朴的方法——重复,多次重复。家长别随意打断他。
从我第一次听到他说要唱这首歌,到现在已经1周了,还是经常听到他哼唱着,有时候是自己哼着玩,有时候会和你聊一聊这首歌,千万别嫌烦。
孩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就是为了学习、熟练,这是多有效的学习方法啊!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
第三,不是只有语文数学英语才算学习,音乐美术体育也是学习中一项。
一定要科学认识“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一定不要刻板印象,认为只有读读写写才是学习。
在学这首歌的时候,孩子有很多学习方法和能力上的收获:
知道让家长从网上找这首歌给他听——求助别人、网络搜索;
开始是反复听,接着是跟唱,然后是自己唱、跟伴奏唱——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学习;
看着歌词,顺便认了字,有的不懂,就问我——识字和阅读的能力培养;
反复学唱——聆听的能力,
背歌词——记忆的能力,
这首歌对孩子是一种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
学唱歌本身也是美的熏陶。
第四,学习是相通的,能力强了,学什么都快。
有时候我们会奇怪:为什么有的孩子学这么多不同的课程,看起来还是轻松无比,各科成绩也都很优异?
其实可能就因为,不同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对孩子来说,互有启发。
而不同学科的学习形式不同,满足了孩子的各方面需求,也符合学习上的多元智能理论。
再者,不同学科的学习,本身也是一种调剂,所以孩子并不觉得疲劳,而是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