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野圭吾《恶意》书评:
这本书,反应了校园暴力,也在回访调查中描写了当初施暴人的现实生活,他们或白领或老板或穷困潦倒失业人员,现在的他们过着像正常人的生活,而完全遗忘了当初的恶劣行径以及忘却了对被施暴人的毁灭性的伤害。而这,也反映了现实,确如是。被施暴人一个人在无数个不眠夜独自品尝着人格尊严被蹂躏的痛。施暴人大都无所谓的过着正常的生活,讽刺。
东野圭吾描述人性、社会丑恶面的书已包罗数象,也都是在营造悲伤的氛围和悬疑的故事中发人深思。书中对两个被施暴人的描写,也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环境影响人,但性格决定人生。
日高虽被凛辱不断,但他天性竟阳光刚强至仍温柔以待曾经的恶人,从他对待野野口的帮助和善意就可以看出。可是野野口,在被施暴者到同流合污,为虎作伥后的转变看出他的懦弱,阴暗的性格弱点,他也是被施暴的,是可怜的,是应该被抱以同情的,可是家庭没有给他正面的开导以及积极影响,学校也没有足够的庇护,命运似乎给了他太多不能承受,让他本就阴暗的性格更加变本加厉。
他把这种种的欺压和不公却转而发泄给了真心相助的好友。懦弱的人总是会伤害最爱他的人;他把这经历看的太重,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自卑,自卑得嫉妒成狂,所以有了这一出戏,一波三折的戏。圭吾,利用贯用的推理能力描写了校园暴力引发的惨案。
《恶意》这个故事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讲,前三分之一告诉你犯人是谁,中间三分之一告诉你犯人编造的假动机,而后三分之一则揭露犯人的真实动机。说来讽刺,如果没有右下角进度条的暗示,每个三分之一处都能成功地让我对犯人的描述深信不疑。说来更讽刺的是,作者用这么大篇幅来引出的动机用一句话即可括:我就是看他不爽。
凭什么同样面对校园暴力,我屈服了,你在反抗;凭什么同样想成为作家,我退缩了,你在前进;凭什么同样生活在这个世界,我恶疾缠
身,心怀恶意;而你却身强体壮,心胸宽广…你的善意有多亮,我的恶意只会更加黑暗…
看似简单不可理喻的动机,实则最为无懈可击。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并不在少数,大学室友投毒案、保姆纵火案、中科院研究生被杀案……纵观以上诸多案件,不管导火线是怎样的,嫉妒均为燃料…突然想起一部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因为过于美丽,女主角从一开始的被所有人注目打量到丈夫“死去”后的众人欺压凌辱…所以美丽有罪吗?我认为对于她而言,美丽非原罪, 他人的欲加之罪才是。男人,天性爱淫;女人,天性善妒。当兽性湮灭了人性,当恶意驱走了怯意,这些人便嗷嗷叫着扑向了他们的目标……当兽性得到释放,当恶意得到满足,谁又还会去怜悯她人的人生呢……
由于习惯,拜读完书籍后又去搜了许多影评,也着实佩服那些爱读书多读书之人所读出的各色角度与精准表达,尤其是看到“人无癖不可交”这一句的时候内心竟涌出了一股恐惧,难道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要隐藏自身冷眼旁观地活着才叫正确?但冷静一想,人人在被作者描述的人性本恶所折服时,难道不该再相信善意了么?故而比起这句,我反倒更欣赏另一位网友引用的王尔德说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同情,但要消受一个春风得意的朋友则需要非常优雅的天性。”
由此说明,善意存在且可培养,反之,恶意存在但可消磨。电影中的野野口的恶意并非起源于日高对他给予帮助之时,而可追溯至童年时代,野野口的母亲便给孩子灌输着终日抱怨而又瞧不起他人的价值观,所以糟糕的家庭氛围和童年生活,才是一切恶意滋长的起源。
文章之初,罪犯轻松落网,看似简单却是真正侦查与反侦查的开始。加贺在野野口铺的路上一路走一路探秘,像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野野口杀人的动机,而每一个看似合理的动机又引发出新的故事,最终落笔到野野口与日高的小学时期,校园暴力,一波三折,柳暗花明,这颇多波折,野野口对事实真相的层层掩盖,也反映出他这个施暴人对校园暴力的羞耻,宁愿以杀人之名被审判也不愿曝光曾经施暴与被施暴的惨痛童年,这一对比,更显示出校园暴力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与伤害何其严重,这是一个烙印在肉体、心灵、精神都抹不掉的地狱般的痛,而又难于启齿。
整本书,对故事的编排新颖创新,对校园暴力的探索是深刻痛心的。对心灵的撞击,对教育的叩问,对社会的讽刺。
最后引用宫崎骏先生《龙猫》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认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就这么一辈子,下一世你可能就不在这个世界了。有些烦恼,丢掉了,才有云淡风轻的机会。”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清人世间的恶意后仍能追逐善意,希望所有小可爱们能够放过自己,越活越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