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召南·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
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注释:
麕 (jūn):樟子,与鹿相似,没有角。
白茅:草名。其叶洁白柔滑,古人用它包裹肉等食物。
春:指春情,情欲。
吉士: 古时对男子的美称。
诱:求,指求婚。
朴樕(sù):一种灌木,古人结婚时常做蜡烛用。
纯 (tún)束:包裹,捆扎。
舒:慢慢,徐缓。
脱脱(duì):缓慢的样子。
感(hàn):同‘撼”,意思是动摇。
帨(shuì):女子的佩巾。
尨 (máng):长毛狗,多毛狗。
译文:
在山野里猎获到一只樟子,用芳香的白茅草把它包起来。
美丽的姑娘春心萌动,英俊猎手拿着礼物来追求。
树林里面有灌木丛,在山林里猎获到一只梅花鹿。
用芳香的白茅草把它捆起来,姑娘美丽温婉颜如玉。
规矩一点啊,缓慢一点儿呀!别动我的美佩巾,别惊动小狗,小狗会乱叫的。
赏析这首诗前先要解释以下几点:
一、主人公的身份:
猎人和狩猎是《诗经》中经常被赞美的对象,《国风·召南·驺虞》“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中的驺虞就是一位“壹发五豝”的神射手。《国风·郑风》中的《叔于田》和《大叔于田》中的“叔”就是一位善射善御的能手。《叔于田》中说“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大叔于田》中说“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袒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由此可见本诗的主人公是一位猎人,而且是一位勇敢的年轻的小伙子。因为他能猎获到麕和鹿这样体型较大的而且奔跑速度很快的猎物。
二、为什么要给姑娘送麕和鹿?
《野有死麕》中的猎物麕和鹿是猎人的劳动成果,狩猎或者射杀这种较大体型的猎物比起小兔子或者野鸡难度要更大,而且这种较大体型的猎物所提供的肉质要更多,更足。在诗经时代,食物还是很匮乏的,这份礼物拿来送给心仪的姑娘就更加体面了,这位小伙子借这份礼物在心仪的姑娘面前献殷勤或者套近乎,是非常有诚意的,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和诚意,这要比光说不干、光知道动嘴皮子实际多了,或许这份贵重的礼物会叩开姑娘的芳心,我们可以设想,猎人为了能博得姑娘的青睐,他为这次的狩猎肯定做了不少的准备,要制作好弓箭,还要去有猎物出没的地方伺机而动,不光要具备足够的体力与能力,而且要具备足够的勇气与耐心。
三、为什么要要将猎物用白茅包裹起来呢?
白茅就是香茅,茅草气味芳香,在诗经时代就是祭祀是用来沥酒的祭品,而且还是王室的贡品,所以在当时是很珍贵的东西,猎人在打完猎物时,也没有忘记用白茅草把猎物包裹起来,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非常细心的人,做起事情来有条不紊,不慌不乱,不急不躁,他对这份送给心仪的姑娘的礼物花了很多的心思在里面,就像我们现在的商品一样,也会有很精美的包装,精美的包装可以提升商品的档次是一个道理,比如一块香甜的巧克力,也会在外面包裹一层的金箔纸,然后再装进印有精美图案的盒子里一样,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食物原有的鲜香味美,也增加了美感,我想当这位猎人用白茅草将猎物包裹起来,送给心仪的姑娘的时候,还增加了一份礼物的神秘感,或许会给姑娘带来相当的惊喜之情。
四、诗中为什么会有“吉士诱之”这一句呢?
小伙子看上了姑娘,要想方设法地去接近姑娘,就像《诗经·关雎》中说的那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道理是普遍而又现实的,要去接近姑娘,空着手去就显得没有一点浪漫的意味了,也就少了一份诚意。一份用心准备的包含着小伙子诚意的礼物必定能增强对方的好感,甚至会缩短双方间的距离,也会增加两个人交流的话题,姑娘会听着小伙子讲述他打猎过程中的各种危险,打猎时的各种各样又去的发现,各种有趣的事情,对于一位姑娘来说,这些事情听起来是那么的好奇,那么的有趣,这在无形中又会增加姑娘对小伙子的好感。拉近彼此的距离。
这份礼物也可以算是双方开始交往的一个契机,如果姑娘接受了这份礼物,也就证明了女子接受了小伙子的心意。小伙子追求姑娘的根本原因就是女子是一位“有女如玉”的姑娘,在小伙子的眼中,姑娘是一位温润如玉的,有着玉般的容貌与品行,是一位“颜如玉”的好姑娘,所以他才会去献殷勤,套近乎。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品行,孔子曾说过“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 精神贯于山川,地也。 圭璋特达,德也。”,“叩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故虽有民之雕不如玉之章章。”
所以用玉来比喻男子的品行,是恰如其分的;用玉来比喻女子也是可以的,尤其是玉的温润和光泽来比喻少女姣好的容貌,是一针见的。所以正是这位“颜如玉”的女子深深地吸引小伙子,小伙子才会“吉士诱之”,我们可以将“吉士诱之”理解成小伙子对姑娘展开了强烈的追求,这样诗意就顺理成章了。
五、为什么诗最后会以“无使尨也吠”结尾?
纵观全诗,这是一首真诚,大胆而又热烈的爱情诗,小伙子对女子展开了热烈的追求,在不断的交往中,两人的关系也取得了不断地突破,在诗经时代,爱情的表达是纯真而又直率的,两人在一起相处时肯定会有亲昵的举动,卿卿我我,耳鬓厮磨,但是姑娘还是很害羞的,她劝小伙子不要过分急,慢慢地来,亦或是姑娘的欲拒还迎之辞,亦或是姑娘的微怒之情,由此可见“无使尨也吠”是承接上句“无感我帨兮”而来,是告诫小伙子动作要注意分寸,要适可而止,要不然就会惊动小狗,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就不好了。这样理解诗句就合情合理了。这样的收尾给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以这种意犹未尽的方式结束全诗,可以说是诗人高超的技巧,犹如神来之笔,让诗情画意在男女青年的无尽的缠绵与读者的无限的遐想中完美收场。
鉴赏:
《召南·野有死麕》是一首纯真的情歌,一首在诗经的年代里,既真诚坦率又纯真浪漫的爱情之歌!
小伙子小心翼翼用白茅包好刚打到的獐子,送给送给自己心仪的姑娘,作为见面礼,小伙子的心情七上八下的,不知道女子是否会接受自己的礼物,是否会吃一个闭门羹,所以再见面的时候就直抒胸臆,称女孩就像这白茅一样纯洁美丽,就像美玉一样温润婉如。
二人亲热时女孩很是害羞的,让他不要太粗鲁,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这些细节说明两位诗经时代的男女青年对待恋爱的方式是自然的,对待恋爱的态度是真诚坦率的,不矫揉,不做作,姑娘娇羞之情流露的真真切切。
《野有死麕》以它鲜明的特色和质朴的语言讴歌了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而显得极其可贵。 全诗三章,前两章以猎人的的口吻描写男女的初次见面,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真诚而坦率;第三章是诗情画意的转变以及完美的收场方式的描写,两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使整首诗情景交融,正面侧面相互掩映,含蓄委婉,高度赞美了男女之间自然、纯真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