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抬头一看,只见大门上方有几个红色字体:四方机厂纪念馆。
四方机厂是李慰农领导青岛工人大罢工的指挥中心,建一个纪念馆很有必要。但是这么重要的纪念馆为什么要建在这个小街小巷里,唐诗想了想,这大概是原址建造,那个年代汽车极少,这条街汽车能开进来算是够宽敞的了。
纪念馆里展示了不少珍贵的历史图片,主体是反映青岛工人大罢工的。唐诗把这些图片一一翻拍下来,离开时又在大门口照了一张。刚才已经在赵师傅那里得到证实,这里确实是四方机厂原址,故居的图片展览,四方机厂是必不可少的。
下午,赵师傅说,来青岛不能不到五一广场。唐诗说,行,一切由你安排。于是驱车前往。
五一广场地处海滨,面向大海,是青岛一张靓丽的旅游名片。首先闯入唐诗眼帘的,是一个巨型红色雕塑,与以往见过的雕塑景观不同的是,这个雕塑一眼看去就是空心的,就像是一些红绸带在不规则地环绕上升。唐诗问周边游客这是什么,有的说像个大火炬,有的说是红色龙卷风,还有人说这叫五月的风。
唐诗比较认可这后一种说法,五月的风,五月的红色风暴,很能反映这个城市的历史光环。青岛是中国工人运动最早掀起的地方,李慰农领导的青岛工人大罢工,就在这个红五月。
想到此,唐诗顿生膜拜之情,在这尊雕塑前良久伫立。
“同志,请让一让。”
唐诗转过身来,见一位大眼睛的女青年正歉意地看着自己微笑,前面一位男青年手拿相机在等待,原来是要在五月的风前拍照。碍事了,赶紧闪开。
两个年轻人嘻笑着互相拍照,唐诗正要离开,大眼睛向他招招手:“劳驾您了,帮我们照一张合影。”
这个忙应该帮,何况是美女相邀。接过对方的相机,唐诗指挥起来:男左女右,靠拢一点,对,再靠拢一点,看着相机,笑一笑,OK!唐诗连拍了几张,又查看了一下,很甜美,这才把相机还给对方。
两人忙不迭地道谢。大眼睛指着五月的风说:“这是青岛的地标式建筑,这个照片带回去,别人一看就知道我们来过青岛。”说着,盯了一眼唐诗挂在胸前的相机:“你照过没有?要不要我帮你照一下?”
唐诗忙说:“谢谢,我有同伴。”不过这倒提醒了他,刚才他也照了几张,但都是风光照,包括五月的风也照了,就是没把人照进去,没有留下“到此一游”的纪念,于是招呼小焦,两人分别在五月的风前留影一张。
晚饭是个小型宴会,张召麟带着他的副手和接待处处长宴请巢湖来的客人,很正规的礼仪。接待处处长是个女同志,生得光彩照人,气质高雅,落落大方,仿佛天生就是个接待处长的料。青岛产美女,到处可见高挑俊秀的姑娘,看着很养眼,但像接待处长这样的气质美女就不是养眼所能概括的了,更多的则是知识和文化的内涵反射出的尊贵。
唐诗以前从未和张召麟打过交道,但从他能培养出这样的接待处长就能断定,绝不是领导中的泛泛之辈。张召麟大约一米八五的个头,宽阔的肩膀,却又和印象中粗犷的山东大汉不同,明显多了一种书卷气。
晚宴的气氛很随和,虽然是初次见面,大家却聊得很开心。随着晚宴的结束,唐诗和小焦的青岛之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仅仅一天的交往,唐诗还是感受到了青岛这个开放城市的与众不同。
首先,党史办设接待处就是个很新鲜的事,在皖省,省委党史办都没有这个机构,更别说市级党史办了。还有一件事也让唐诗很困惑,就是他们的资料处对外收费,否则看都不让看。上午唐诗得知他们这里有一份李慰农的最新资料,便向张副主任提出复制一份带回去,资料处的女处长(也是女的!)笑咪咪地说,要收费200元,并一再强调,这是制度。那意思是说,就是主任同意给也不行。有趣的是,编研处有位同志是皖省和县人,唐诗和女处长交涉时这位老乡对小焦说,你们别找她了,谈不拢的,那个资料我这里有一份,你们拿去好了。结果,资料处女处长的200元生意没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