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轻描淡写,平素中可见理想,笃定淡然,豁达超逸,这是怎样一种笑傲人生的旷世情怀。不得不承认,我实实在在为之倾倒,似乎自己的精神世界由内而外被彻读一般恍惚。古人走在了时间前面,娓娓道来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我有幸做了那个聆听故事的人。
青春,犹如一朵灿烂的初阳,又带些许少不更事的懵懂和苦涩。时至今日,曾让我们不急不缓不悲不欢的青春真正走到了终点,我也在及尾声之际无缘由地怀想即将告别的大学时光,复算着从三楼到五楼的距离,当做留给以后的自己一点回忆。
首先,我以我的方式对我曾经遇到的每一个人表示最真诚的感谢。对于这一点,希望所有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
大学生涯认识了很多人,曾经每一张纯真的面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那是快满夏天的一晚,天气微凉,路灯照射下的操场稍添几分浪漫,我们聊天,唱歌,拍照,吃蛋糕,班级同学一起为周周老师过生日。几个小时虽然短暂,却饱含了学生对老师最真挚的感情,即使多年以后,当我们回想起今天的一切,也不免为难能可贵之事。《致您》是我在二年级的时候作予老师的诗,本想以散文形式完成,但因为时间关系便整理成了一首诗。更多的是想对老师道一声“谢谢”。
《致您》
如何来诠释您,我的老师
一棵常青的母亲树
长在我们的路旁
感化了烈日,包容了风沙
朝着我们渴望的远方伸展枝桠
巍峨着耸立
虽然并不高大
时间是黑夜里的眼睛
望穿流年的料峭
在您眸子里生长的
是年年月月开满了花
每一瞬灿烂
都是作予您最好的回答
有过悲伤,有过失望
有过诚恳,有过光华
欣慰的是
风儿路过的地方
总会嗅到您的芬芳
每一根枝丫都郁郁又葱葱
每一粒种子都慎重地播撒
连鸟儿也不愿他乡
如何来诠释您,我的老师
拂晓一样温柔
黎明一样光亮
年青因涩涩而酩酊
您因垂抚而伟大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在爱情的路上,我始终特立独行。曾经因为怕耽误学业,不允许自己谈恋爱,所以从未和女孩子有过暧昧。当走进大学后有了一丝想法的时候,又不知该如何开始,直至毕业,才发现当年那个敢表达、敢追求的自己已经不复存在了。想一想在我年轻的时候,在我最简单纯粹的时候,都没有牵过女生的手在路边或校园里走一走,这可能会成为我一生中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我有想过找到其他事情将其填补,可是我做不到。即便以后我学会了表达,那也不再是学生时代的我了吧。对此是不是不值一提,甚至是难以启齿的娇气,我不想过多追究。
“爱情”是很曼妙细致的东西,于我而言它是新鲜事物,愚钝的我确实不擅长。不知道现在还能不能这样说:我自认为自己是个十分重视感情的人,因为重视,所以比起说不擅长更多的是不敢轻易碰触,我害怕因为自己的狭隘伤害他人,害怕伤害自己,更害怕失望,相对于形单影孑,有时融入人群之中反而更加孤独。随着时间一年一年流逝,这种思想越是强烈,我就被自己包裹的越来越紧,就像一个活生生的人掉进了池沼里,越是挣扎就陷的越快、越深。或许这样说过于严重,但事实确实如此,我也弄不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我不想交朋友,甚至不想认识未曾谋面的人,除非必须那样做。所以,我始终守候着自己的一角心境,在自己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行走,独善其身。对于曾经在心里有过的一份真,究竟是好奇还是憧憬,当时的我对自己捉摸不透,直至现在也是全然不知。也许爱情来了的时候就是不期而至,不容准备也无需寻找。就像李商隐《锦瑟》中的这个词——无端。
缅怀2015,在南昌读一年预科班结识了很多朋友。那一年我不爱学习,整天背一把几百块钱的破吉他冒充流浪歌手。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不约而同的相遇,不自量力的谈论理想,也不加修饰的彼此交心,我想在音乐中我才能够这么坦然。一年时间很是短暂,大家都奔赴到各自的城市读书,有人留下,有人离开,有人到临近的城市,有人相隔千里。紫涵就远远去了北京。
“这个好厉害,你能教我吗?”我急忙问。
“嗯,可以”他平静地回答。
“那刚刚这个怎么弹的?”我继续问。
“你就先练‘53231323’嘛。”他吐了口烟对我说。
“是这样吗?”……
在他的班级教室里,一首《在雨中》直接俘获了我,满心欢喜的同时也让我对他的歌唱和琴技无比的崇拜。那是我第一次见到紫涵的时候。
后来,因为对唱歌这件事志同道合便相处在了一起。时间长了,一起玩的伙伴也多了。每逢周末,大家都得在湖边聚会,享受这些自己热爱的事情。紫涵不喜欢说话,但是他从来都不会缺席,不过很少唱歌,只是一边娴熟地拨动琴弦,一边用一副若有所思的神情四处张望,记忆中他是这个样子。
紫涵是云南人,他还有个外号叫“大理一枝花”。有一次回云南,他带回一些“丽江小倩”的唱片给大家,我怕自己弄丢弄坏,放假回家就收进了柜子里面。那是非常珍贵的东西。
读大三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图书馆看书,突然从朋友那里听说紫涵的事情,他在北京退学了。得知这个消息那一刻我诧异的不觉一怔,一股无法言说的凄楚感掠过心头。于是马上微信和他视频,问他的境况。本想劝他读完好了,可是他已经回去了,我也就并没有过多问起原因,我想可能他确实不喜欢那里的话也不要逼迫自己。视频以后我心里有些别扭,也看不进书,没一会儿就返回了宿舍。那一晚,曾经在一起的一切就纷至沓来地浮上脑海。
从前的日子很暖,平淡无奇却格外舒心,你一首歌人家就懂了,哪怕只是青春年少的无知。所以,真的好怀念,怀念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而对于紫涵,虽然南昌分别后再无相会,但大学几年里,包括现在,我还是会偶尔想起他,随之在心里默默祝愿他一切都好。或许,这就是友情。
其实我自知并不懂文字,不过因一点兴致好像找到了一个记录生活,放飞思想的出口。偶尔写一写自己的东西,也能使内心沉淀。虽算不得正事,到也没什么不好。那天读一则文摘看到余华先生的一段话。余华先生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呐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接受,接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接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我会记住这句话。我想我该守持的就是一颗积极进取的心,只要脚踏实地,便会看到光明。与此同时,也让我期待自己在未来能够纳取有别于常人的人生体验。所以,我们该正确认识时间带给我们的一切。不觉间绕过了四年,释怀了一点,冷静了一点,稳重了一点。而这“一点”希望会是质的改变。
大学时光荏苒,它一定会成为我人生中尤为深刻的一段记忆,因为它付出过,满足过,也失望过,遗憾过。走过了就是好的,我想把它收藏进我的体内,就像藤蔓一般缠络在我的五脏六腑,记忆有多深,根须就下扎多深。无论未来有多远,我都会感谢这段浅浅的岁月,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我的朋友,和每一个清晨里最朴实无华的自己。
又是一个安宁的夜,凉风吹过,空中的星不多。傍晚的月光温和地倾泻在我的窗台。
今天记录这篇文字,我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角度去理解,好像是还有很多事情一时想不起,也不知从何谈起,只是觉得很长时间以来都有一个模糊的轮廓在我脑子里积淀了很久,有很多的话要彻头彻尾地抛出,我下意识地想把它囫囵个掏出来。如此而已。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我的岁月也将剥落出一层新的纹理,对于这个不期而来,倏忽而止的青春,我平静地挖出了这些能够记起的东西,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波澜,但我留恋和煦的风,可爱的人,和天边红红的云彩。
文/武牧仁
2018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