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二字特别看重。尤其是在“学而优则仕”的中国,读书,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古人有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自古以来,我们都认为,只要跟读书无关的事儿,都是次要的。而只有读书这件事,才是最为重要的。
于是乎,在物质经济较为发达的今天,就出现了一个词——鸡娃。
到底什么是“鸡娃”呢?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堆积”教育资源等手段,给孩子打鸡血,从而达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的目的。
在朋友圈中,我经常看到,有很多的父母都对“鸡娃”一事特别上心,不是今天安排私人补习老师,就是明天去兴趣班学习,反正让孩子停不下来。
对此,有很多人就在思考,鸡娃,真的就有用吗?当然是有用的。但是,要看鸡娃的对象是谁,以及鸡娃的家庭有什么背景。
唯有将孩子本身、父母本身以及家庭的背景结合起来看,我们才能发现“鸡娃”背后的规律和真相。
02
在谈及“鸡娃”之前,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家长鸡娃,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短期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孩子考出好成绩。而长期的目标,则是让孩子考上好大学。当然,985大学更是莘莘学子和无数家长的追求。
985大学的录取比例,我们也知道,一般在2%左右。也就是说,在参加高考的这群孩子当中,有2%的人是成功上岸的,而有98%的人是事与愿违的。
更重要的是,这些能够参加高考的孩子,他们是通过层层选拔,才能走到高考的考场的。要知道,多数地区的中考,基本要淘汰掉一半的孩子。
面对如此残酷的竞争,家长们自然就想“鸡娃”,希望孩子能过五关,斩六将,直接走向985的学生巅峰。可这一切,都特别困难。
我们就拿2%的人上岸这个数据来说,在鸡娃大军中,至少有98%的父母,是白白浪费金钱和精力的。
有些人为了孩子而投入了几十万的课外培训费。在北上广深这些地区,较为有钱的中产,甚至投入了上百万,让孩子去学习。这一切的投入,很有可能会打了水漂。
没办法,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孩子只能在内卷中苦苦求生存。有些时候,再鸡娃,也毫无作用。
03
鸡娃,这个理念,慢慢地被“极端”化了。
有一位教授说过,有些孩子本就聪明,一点就通,那就根本不用鸡娃,只要接受平常的教育,一样能胜过常人。而有些孩子,本就一般,哪怕家长再鸡娃,也不见得有用。
身为家长的我们,仿佛都忘了一点,鸡娃,本就是“锦上添花”的行为,而并不能改变先天的天赋以及个人兴趣爱好的现实。
更何况,有很多人哪怕出了社会,也不见得真的就成就非凡。可以肯定地说,99%的人,到头来,都只能成为普通人。
曾经见到过两个年轻人,都从985大学毕业,反正是特别勤奋的那种人。可是,他们的命运走向却天差地别。
一个孩子是北京的本地人,父母是编制内的人员,有车有房有事业,家庭背景特别好,所以他毕业后也顺利地找到了好工作,进而结婚生子,小日子滋润得不行。
而另一个孩子,来自某十八线小城市,所以他哪怕成为了北漂,找到了薪资较高的工作,他也留不下来。到了30岁,他也就只能离开北京,回老家去了。
人与人的差距,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并非是人的问题,而是家庭的背景,影响了人之一生。
04
有很多命运,一开始,就注定了。
没有接触过上流社会的人会觉得,这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个个都是公子哥、大小姐,没啥真本事,都是“败家子”罢了。
这,是很多人的固化印象。当然,也是有失偏颇的。
其实,中产以上的家庭的孩子,他们所接受的教育资源,比普通人家的孩子,要好太多了。国外留学,常青藤等大学更是他们的首选。
更何况,中产以上的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并非是内卷的一员。他们不用卷婚姻,不用卷房子和车子,更不用卷工作。因为他们的起点,早已不是普通人能企及的了。
反之,普通人家的孩子,哪怕从名校毕业,可内卷还是会继续,买不起房,结不起婚,生不起孩子,那更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事实。但是,他们却难以改变。
在庞大的资源面前,个人,往往是微不足道的。而上文谈及的鸡娃,对于庞大的资本来说,也都是没有意义的事儿。
话虽如此,但还是要说,不鸡娃,更惨。如何抉择,就看个人的选择了。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