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我闭上眼睛,先不急着走路。停下来,我回想下过去,听听内在的声音,到底何去何从?
一、渊源与冲突
回想过去每次抉择,都是为了生活,从小最不需要担心生活的我,从父母获得安全物质的我,却到现在还是为生活担心,怕这个怕那个。我一切的出发点,都是恐惧;现在,我想重新选择的,原来还是恐惧,还是比较。
真的,纵然你活在王宫里面,还是觉得自己是个乞丐。当然,我没有活在皇宫里,我只是活在很普通的房子里面,但问题是,我总是恐惧,焦虑。
以前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这样子。了解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大概知道这是父辈从家族能量的传递。抗日阵亡的曾祖父是KMT的背景。爷爷是个谨慎有修养且努力的人,但这样的身份背景,在那个时代下也是没办法。爷爷一直在外面工作,而从城市嫁到乡下的奶奶,一个人带着几个孩子,又不会种田,备受欺负是必然的。所以,像他们这样都活得很谨小慎微。爸从小就很懂事,分担很多家里的农活。而我妈,跟爸同一个村。外公当年也是在外地工作,怕事沉默的外婆一个人带着5个孩子,我妈是长女,下面四个弟弟,繁重的家务可想而知。所以,虽然他们做事的能力强,也难怪他们总是那么多担忧,甚至过度的担忧。我一直觉得他们担心这个,担心那个,都很烦,不想听。
父亲有能力,大家也评价他人好。在那个年代,他也把握到一些机会,但后面一次已定的重要晋升机会,因为他的学历不如别人,却临时变卦了。还有,在他们周边的圈子,涌现了这个改革大潮的佼佼者,其中不乏非常有名的老板。早年,一位老板还曾邀请他加盟他的企业,如果他加入,也是股东之一了。这些都与他无缘,这也是跟他偏于保守内敛的性格有关吧。所以,父辈的遗憾,总不免希望孩子来弥补。跟所有父母一样,他希望我们有学历,还有,希望我成为一个成功的女强人。
也许,他从小对我的期望,太根植在我内心了。我内心一直有个隐隐约约,经常飘忽不定的想“赢”的念头,但这个想法其实又不稳定,经常跟我内在的一些冲突。
其实嘛,我从小对物质的东西就看得很透,我早就看到吃得再好,吃过后又没什么,吃得多了还身体不舒服。再好的房子,如果家庭不幸福,也是枉然。我不知这些想法怎么来的。反正,似乎,我对物质就没有什么动力去追求。我也不知道,整天干得那么辛苦,为个房子,为个职位,把自己的时间榨尽了、健康拼尽了为什么?所以,当年我从一线城市回到父母身边。又之前从工作高强度的公司辞职,因为我不知道这忙得透不过气来的生活是为了什么。
虽然如此,但我经常在世俗的要赚钱与自己漫游的世界之间冲突、徘徊。一时自觉自己很超脱,一时又对网上讲的一年收入翻几番的人很羡慕,一时又对身边一些整天得瑟着“晒”的人很不屑,----不屑其实还是在乎,因为自己得不到。
时不时,父亲对我的期望,成为成功的女强人,在我内心蠢蠢欲动,但其实这都只是一种臆想,我没有动力。我厌烦被事务缠身,我向往自由。对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我可以乐此不彼,但对那些交际、烦人的事务,我却提不起劲。
二、智慧之光芒
最近读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里面对天道人生的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书里面提到孔子的对命运的看法,时也命也,孔子虽然有治国的才能,但他的命运就是做老师,教化民众,在坤位。曾教授对他自己本人的人生使命也很清楚,曾表示他自己处在坤位,不适合当领导,更适合当老师。对于人生使命和命运,曾教授也表示,每个人有自己的来世上的使命,人要选择自己想做的,既然选择了,就不问结果,尽人事,听天命。人做事,最忌讳一开始就去问结果。一开始就问结果,畏首畏尾,什么都做不成。曾教授,不主张问结果,但主张我们持经达变,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不变来应万变。他还说,人的一生,追求的就是“好死”,这里不是指不生病,而是没有人生遗憾。如何才能“好死”,不枉此生?显然,不是酸葡萄心理,再多的钱也未必能。当然,钱只是个事业成功可能顺带的结果,也许你在你的事业上得到满足,金钱的满足不大,例如你做个老师,也许就是这样的情况。但也许,你做的事业,例如你以刚好在这个时机,以网络的方式来推广课程,覆盖面大,这个是你在热爱这个事业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事情。你初始的本心是你的教育有益于大众,众人有所得,而你有所得。但倘若,你在这个过程中,背离了教育中利他的本质,过于强调收益,即使一开始有起色的教育事业也走向覆灭。所以,为什么一开始要以钱作为标准呢?也就是要以结果作为标准呢?这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最近,几乎在相近的时间内看了这四篇文章,我引用原文的话,因为每一句话说到我心坎中去。
在喜马拉雅上听费勇讲的《如何应对中年危机》。他引用了王阳明的话,来指引如何解决中危机:
“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吾教人致良知,在格物上用功,却是有根本的学问。日长进一日,愈久愈觉精明。世儒教人事事物物上去寻讨,却是无根本的学问。方其壮时,虽暂能外面修饰,不见有过,老则精神衰迈,终须放倒。譬如无根之树,移栽水边,虽暂时鲜好,终久要憔悴。
王阳明第二句话的意思是:我教导人要致良知,要在格物上用功,是根本的学问。一天比一天进步,时间越久就越觉得精明。但一般的只是分子就教人在每件事上去寻求探讨,那是没有根本学问。在年轻的时候,虽然还能装饰表面,看不出有什么问题,但到老年时精力衰竭,一定会支撑不住。就像把一株没有根的树移栽到水边,短时间内树或许能生气勃勃,但时间一久,一定会枯竭而死。
假如我们能做到王阳明说的,具有应当作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志向,同时,又找到自己的根源,那么,一辈子都不会有什么中年危机,也不会有什么人生危机,一辈子都会“废寝忘食”,乐而忘忧,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应该做的事。
王阳明在这里讲的关键是立志和根源,这两个东西是我们一生的核心,也是我们经常讲的初心。不忘初心,就是要回到你的志向和根源,那么,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年危机,其实也解决了人生危机。
王阳明第一句话,讲的是一个人如果立志要做一个圣人,或者说,他知道自己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并且找到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根源,那么,他每天的努力,都会让他进步,像一棵树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生长,反而越来越能经受风雨,越来越强壮。但如果没有找到根源,只是向外追求,那么,花的力气都在消耗我们的能量,随着年龄增长,很快就会衰老;就像把一棵没有根的树种在水边,很快就会死亡。
克里希那穆提《正确的谋生之道》:
要弄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需要相当的智慧。因为你会担心无法谋生,害怕自己无法适应这个社会。因为这样,所以你弄不清楚。但是,如果你不怕,如果你不肯让父母、老师、社会肤浅的要求推入传统,你就可能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要发现,就不能害怕无法生存。
这不表示我不谋生、不结婚、不负责任。要健全地活在这个不健全的世界,我必须抵抗这个世界,从自己内在革命使自己健全、行事健全,这就是我的观点。
你会发现你追求的什么事都没有安全感。死不安全,生也不安全。你一发现这些,一看见这些,一看清楚“我们追求的事情都没有什么安全感可言”的事实,就是明智。明智才能够给你绝对的安全。了解正确的行为,了解正确的关系,会使我们明智。不是知识的明智,而是你我所没有的深刻智慧。这种智慧会告诉你该如何谋生。有了这种智慧,你也许是园丁、也许是厨师,都没有关系。没有这种智慧,你的谋生只是随波逐流。我们可以有一种没有冲突的生活方式。没有冲突就有智慧,智慧就会告诉我们正确的生活方式。
胡因梦《为什么要羡慕别人》
父母的教育如果过度溺爱子女──一种将子女物化以满足自己的倾向,或是经常灌输与生存攸关的恐惧或忧思,继而扼杀了孩子在游乐中自由即兴地培养创造力的机会,那么即使到了“而立”之年,也未必能展现独立探索的实验性。
吴伯凡《如何掌握生活的主动权》
据此,雅各布得出结论:“一个人在所属领域是不是具有创造力,关键在于他是否具备发现和创造问题的能力,而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技术性的技巧或手艺。”
这提醒我们,想要改善生活,首先要能够容忍问题的存在,甚而是去主动提出问题。这首先会让我们不那么急切,而后,我们可以比较从容地从问题出发去发散思维,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喜欢追求答案和干货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是被动的,对他们而言,生活简直充满了意外的、非自身因素造就的种种问题和任务,他们为此疲于奔命,无暇他顾,他们不是正在消灭问题就是在消灭问题的路上。他们期待画出一个个圆满的句号,但是却从未想过画完所有的句号后该怎么办。
而那些善于提问和寻找问题的人,则表现得更为主动。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亟待完成的任务,只有一件件还未诞生的作品,而好的作品一定不是同质化的,能够从别人那里复制而来的。只有经过自己的探寻和思考,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好作品
三、放下与选择
《易经的奥秘》,加上以上四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讲了要画好人生这幅图的出发点,人生不要有遗憾所应采取的方向和道路,不是依照外在的标准,不是迫于外在的压力,不是内在的恐惧使然,不是为了应付式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是出于自身的使命,自身的热爱,自身的驱动力,自身对一件事的执着和要求。是这些深层次的力量,才能让我们不会困在疲于奔命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之上,才能让我们的智慧生发出来,创造力发挥出来,完成人生一个个美好的作品,成为自己人生的艺术家。
我们不是奴隶!我们不是被奴隶主拿着鞭子驱着走的奴隶,我们是自己的主人。现在的时代,选择做自己的主人,还是做奴隶,完全是看你自己的选择。
我知道我要放下父亲对我期望,
我知道我要放下要证明的执念,
我知道我要放下那一点点恐惧,
我知道我要寻找我真正想做的,
什么能让你“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其答案,就是应对中年危机、任何危机,也是到老死时人生无憾的最好的答案!
感谢战友耐心阅读!感恩一路有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