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Spenser写作课结束了,25天好像一眨眼。
开课之前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放下傲慢,认真对待。既然决定投入时间和精力,就尽力将能做的做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够学习和提升的地方,少做评判。
先说收获:
1.
上课期间一共完成6篇文章,上了班级墙3篇:
那么在意『对不对胃口』,你一定是个假学习者吧?
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都看不见?
修改也是技术活——那么在意『对不对胃口』,你一定是个假学习者吧?之二
在简书被编辑推荐至首页2篇: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想扔掉手中的笔
我做了这么多,为什么你都看不见?
后一篇还有公众号留言想转载(略尴尬的是对方请我开白名单,可我其实还没有白名单)。
2.
花时间琢磨了一下Spenser的文章,发现他『起标题』和『选题材』的能力真是不一般,很多职场话题的切入点也独辟蹊径,值得好好研究。
教人道理的文章大概分两种,一种是认知碾压,读者之前压根不知道,读完后电光火石,脑回路发生改变,有点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意味。
另一类是,这道理或许别人也提过,或许自己偶尔也想过,但总不那么往心里去,但突然间有个人说了,你就能一下子听到心里,仿佛梦游被点醒。
其实仔细想想道理还是那个道理,不同的是,讲道理的那个人,获得了你的信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心中所认可的大v(泛指。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就是那个讲道理的人。
3.
读了同学们写的好文章,有的文字优美,有的脑洞很大,有的二者兼备。时间有限估计也错过了很多,不过发现好的文章都是这样,开始读时略带好奇,读下去酣畅淋漓,不论讲故事还是讲道理。
读到喜欢的文章,除了喜欢本身,还应该进一步思考:
我为什么喜欢这篇文章?
别人会不会也这么想?
为什么?
理解更多的人,无非是知道TA们都在想什么。多问这几个问题,慢慢地就清楚了。
以前听过这样一句话,打辩论的人心思都细腻,因为总要抽丝剥茧一个辩题。其实写字的人也一样,要赢得读者,就需要更多的『共情』能力。
再说不足:
1.
预计的作业数量并没有完成。
开课前希望自己每节课后都写一篇,应该完成8篇。实际做起来花费的精力大大超过以前写文章,果然只有做事才能发现事难做。越用心越能体会其中的不易。
2. 写了最难写的一篇故事:
加入回不到从前,谁又来安慰那无助的少年?
原因之一是素材不足,之二是平时很少练习写故事,对于整体结构把握不太好。虽然故事是真事,前后也读了很多遍做修改和删减,但是还是不够,大概写自己的故事有点放不开,不知道写别人的故事会不会好一点。
最后是体会:
1.
关于故事。
公众号里第一次尝试纯写故事,这与定位不太一样。不过之前立了flag,既然要做,就什么都试试看,尽力做到最好才能发现更多不足。新手嘛,有的就是这点『勇』。
意外惊喜是这篇文章得到Leon大神的用心点评,其中有个观点我印象十分深刻并赞同,如果要写就写得彻底一些,遮遮掩掩不如不写。
写自己的故事势必会面对,要不要把所有的东西和盘托出这个问题,因为说得不够,对方就感受不到。『感同身受』要么发生在你的经历触发了对方『过往经历』的回忆,要么是对方将自己代入了你的经历。
不管是哪种,都需要细腻、细致的讲述,关键地方更是不能一笔带过。就像歌曲的副歌部分,不仅要着重,还要反复的唱,方显意味。
2.
关于点评。
文章上班级墙得到了班委的认真点评,自己也点评过别人的文章。发现『改』和『写』时所调用的认知完全不同,我们总是更容易从别人身上发现问题,轮到自己时就会自动忽略。
或许是大脑长期进化出来的自我保护机制,毕竟发现不足总是令人不舒服。
但是修改和点评真的非常有用,不论是针对自己还是别人。对于文章结构的掌握,前后顺序安排以及语言表达,都有很好的帮助。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好的文章来自于好的思考,但是如何将这些思考用更好的方式展示出来,就是需要反复打磨的技能,所以『纠错』必不可少。
3.
关于运营。
按照课上讲的内容评价,我在运营这部分几乎可以算不得分,因为我没在朋友圈里发过一篇自己写的文章。
到现在为止,周围都没人知道我在写。
虽然之前的文章在新生大学被精选,在简书也上过头条,但是转化过来的流量确实无法跟朋友圈的力量相提并论。
所以我非常感谢那些顺藤摸瓜过来关注我的不认识的人,谢谢你支持我,和我最后的倔强。
有时候吧,人就是这样,明知道这条路比较远,还非得要走走看。
不过既然选了就不能盲目鸡血,不同的路有不同的方法,在做足努力之前,我不会轻易停下。更何况这25天,看到了各式各样的打开方式,大家其实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自己的坚持,触动不是不大。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一样在坚持自己的坚持,我们一起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