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冰雪浅见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没能见到啊!(现在哪有什么圣人啊!)能见到君子,那也可以啊。”
孔子说:“善人,我没能见到啊!能见到有恒的人,那也可以啊。把无当作有,空弄成实,贫穷扮暴发户,这样是真很难做到有恒的噢!”
1.第一句谈圣人和君子。
孔子感叹见不到圣人,见到君子也行。
尧舜禹是我们教育概念中的圣人。各类注解对圣人的释义如下:
圣人:神明不测之号。《集说》:“圣人道全德备,大而能化者也。”《大戴礼记·五义篇》:“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情性者也。”《正义》按:“是言圣人无所不通,能成己成物也。”
所以呢,神明不测乃天所成也,非人为之物。即孔子所说‘生而知之者’,称作圣人。我理解的圣人,应该是奉天命廓然大公,上承孟子、下接王阳明,俯仰之间浩然正气、良知良能以一贯之!
什么是君子呢?
君子:才德出众之名。众善成德之人即是君子,虽具有圣人之体,然而尚未扩充德性达到圣人境界。《礼记·哀公问篇》:“子曰:君子者,人之成名也。”《韩诗外传》:“言行多当,未安愉也。知虑多当,未周密也。是笃厚君子未及圣人也。”
我理解君子正如“知者次”,离圣人尚有些距离,但若勉知利行,动时省察,静时存养,终日不违背仁,也是一步步可走向圣人之境。
2、第二句谈善人和有恒者。
什么样的人是善人呢?
善人:乐于做善事之人,有善行、有善心。朱子:“质美而未学者也。”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所以,善人应该是无师自通不学就纯粹不贰,是 “凤鸟至,河图出”的上天之载。
什么样的人是有恒者?
有恒者:有常之人。恒,常、常久之意。有恒为学者之始基也。《义疏》:“有恒,谓虽不能作善而守常不为恶者也。”李光地:“有恒是笃实之人。”
以上是我参考不同版本的注解理解,此章我所悟不深,我只能猜度——成圣成善之路是先做好一个有恒不贰的人,葆一颗赤子之心,然后终日乾乾、学习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博学笃志、切问近思,弘毅之路、任重道远。
孔子观察人有一句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意思是说——看这个人做的事,考察这个人这么做的原因或本意,探查这个人真心喜欢安于的状态。视,看着或盯着那么一会儿;观,冷眼旁观一阵子;察,各种背景调查穿越时空;看起来意思差不多,但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仔细,需要花费的心力越来越多。所谓真假虚实深浅有无,这个人怎么能隐藏的住呢?
这句话和孔子的“无当有,空装实,贫扮富,这样很难做到有恒”,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人做假可以藏个一年半载,要想做假到永远,何其难哉!除非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或者是那句诗“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史上做假最厉害的是一个齐人。
《孟子》里有一个齐人,一妻一妾,平日里起来外出一天,东游西逛无所事事,在墓地觅寻吃别人祭祀剩下的肉食,临走还把嘴抹得油光光的,回家却用骗的在妻妾面前洋洋得意,谎称每天在外觥筹交错、应酬交往都是富贵人家。
妻子很疑惑他从来没什么显达朋友来访啊?也没见带什么好吃的回家!有天悄悄跟着他发现了这个天大的秘密。回来后两女人在院里互讪相泣羞恨不已,齐人尚不知,回来后还做出一副骄横之态。
当代社会,丛林规则,适者生存,杀伐隐忍。假装的人就更多了,面子或里子。
凡装假的人都有一副心酸史。哪个奋斗者不曾有过卑微的人生,只是我们很难在家人面前示弱。人生苦短,且行且珍惜。
附注参考:
《四书解义》曰:是孔子教人存恒心以为作圣之基也。大抵圣人、君子、善人,总不外此有恒之一心。在圣人则为至诚无息之心,在君子则为自强不息之心,在善人则为纯一不二之心。人能常守此心,即是作圣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