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乌干达还有很多碎片化的记忆,比如特殊的地貌风景、多样的动植物生态,以及不一样的种族和人群。
人大青年学者常江的《再见巴别塔:当中国遇上非洲》和另一本非洲游记都是在漫长的航班上才开始阅读,书中对非洲的印象并不是那么友好,黑人的懒惰贪婪、病毒肆虐的隐患和惊心,犹豫显然已无意义,只是被自己“绑架上”的航班,流血流泪也得坐穿。
4 殖民文化下的“文明”
肯尼亚、南非的小偷猖獗,偷窃是最常见和自然的事,当地人并不引以为耻,比如家中请的保姆会顺手拿走遗落在餐桌上的零钱,询问起来,回答是“我需要钱”。
“乌干达的治安比你们想象的好!”有G男神的担保,我们暂且消除了他人经验带来的疑虑,当然还有更合理的解释,乌干达的封闭落后决定了当地人的纯朴,毕竟只有“金矿”才能引来盗贼和暴徒。
飞机落地后我们被G男神先带去了机场附近的民居小院,满天星斗静待天明。随着第一缕的阳光,小院的女主人开始为我们准备早餐,铺上整洁简朴的桌布,拿出面包篮、牛奶、黄油,“居然还有黄油?”我和小V异口同声,简直不敢相信这是在贫困的非洲。“乌干达被英国殖民很长时间,恩德培是国际港,自然受影响更多。”
英式文明的遗留还体现在所有酒店的服务上,标准三件式的西装,流利的英语,职业的微笑。
对了,一路遇到的黑人兄弟都酷爱握手,我们雇佣的司机会在旅途中每一天的早上晚上,与你握手欢迎、握手告别。
5 穿越丛林
对我而言,与战争靠得最近的一次就是去 Bwindi国家公园的途中,快到边境小镇Kisoro,驻扎着一大片UN的难民营,当时从车窗里看过去不过百米的距离,拥挤着成片肃穆萧瑟的白色帐篷,只是侧目却已被对生命未知的恐慌和焦躁侵蚀……关于战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有资格评判。
Bwindi被称为难以穿越的国家公园,这里存有全球半数以上的山地大猩猩。没有专业的装备,我们仨的冒险精神也不足以支撑在非洲丛林里过上一夜,所以放弃了追踪山地大猩猩的探险项目,仅仅来了一次小小的丛林“穿越”。
公园派出两名持猎枪的工作人员作为向导,一行六人进入Bwindi茂密的丛林,原计划的行程是穿越整个丛林爬到山峰中段,运气好的话可能会看到山地大猩猩的足迹。
大概老天觉得来到卢旺达、刚果边境的我们太过无趣,选择了如此低难度的穿行,为了加点特效,在进入丛林那一刻便黑云压境瞬间暴雨倾盆,简单的雨披完全无法阻挡雨水的肆虐,眼前越来越茂盛的树枝灌木遮挡了被雨水模糊的视线。与向导商量着折返,这样的大雨怕是天黑前也到不了原定的终点,于是临时选择了一条无人之径返回公园管理处。
既是无人之径,自然没有清晰道路,踏出的每一步都不知深浅,只能一手抓紧登山棍一手阻挡四处支楞而来的荆棘树枝,头顶、眼前、脚下一刻无法松懈,要防止踩空跌入腐枝掩盖的某处洼地,还要警惕惊扰了食人蚁的巢穴,被G男神一路大声警醒着“登山棍放前面,先探路,再踏步,不能停下来,运动着才不容易招惹虫蚁……”,即使内心是崩溃的,也咬紧牙关连声响都不敢出,怕泄了气绷不住惶恐,沿着向导的步伐,努力辨析着脚下一步一步往前挺进,粘稠的黑暗中时间也仿佛凝固,那一刻内心空洞虚无,甚至无从考虑生死或其它。
“雨停了!”
老天给的特效很像玩笑,终于返出丛林那一刻,雨水也轰隆着散去,远处的山峰在薄雾中明朗,路旁不知名的花丛挂着劫后余生的雨滴,遍体有种穿越迷途重见新生的通畅感,虽然鞋子衣裤都已经吸饱了雨水,沉重不堪。
别问我,还敢再来一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