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改变命运。
从古至今,恒古不变。为什么呢?
且让我们先从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说起。
【乡试】
乡试是明、清时在各省省城和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照例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皇家有喜庆之事加科称为恩科,由皇帝钦命正副主考官主持,凡获秀才身份的府、州、县学生员、监生、贡生均可参加。考试通常安排在八月举行,因此叫“秋试”。按四书五经、策问和诗赋分三场进行考试,每场考三天。举人一词,在元代以前,是指各地举荐进京参加会试的秀才;到明代,成了乡试合格秀才的专称。乡试第一名称解元,读书人成了举人才有资格进入更高层次的会试。
【会试】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皇帝亲临殿廷,发策会试中选的贡士,称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宋开宝八年,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元无殿试。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能够过五关斩六将之人,也必定有其优胜之处。同时因为成绩优异而获得皇帝的嘉奖和封官,自然惠及全族人。
所以有一句成语叫“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通常就是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科举制度讲究的是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相比起今天的高考,其制度之深严、选拔之残酷,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远无法想象。但正因为这样,经过层层过滤被选拔出来的优胜者,必定是人中龙凤,也因为他们的“十年寒窗苦读一朝改变命运。”
回看当今社会,如果你掌握丰富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又能在更高的平台上不断学习和进步,你想你会抓不住命运的咽喉么?还会说“读书无用论”么?
你必定相信,你的命运正在被知识悄悄改变!